听朱永新聊阅读——

遇见好书开启亲子共读之旅

■实习生 马晓冰

《教育导报》
2022年第24期(总第3672期) 导报三版

“阅读是教育的根本,是教育的基础,也是反映教育本质的最重要指标。”朱永新说。“双减”之下,如何抓好阅读,搞好教育,正确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近日,全国政协常委兼副秘书长、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做客《中国教育报》“两会夜谈·‘双减’说”,分享了他的阅读观。

“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朱永新非常关注阅读的问题,在全国两会上不断呼吁建立“国家阅读节”,并不断在实践中组织专家研制教育书目,他说,阅读对个人、民族国家、教育、城市文明都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的高度则决定精神的高度;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国家、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竞争力与阅读密切相关;阅读是解决学校问题的根本和基石,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有饱读诗书的市民则会有书香充盈的城市。

同时,朱永新认为,教育是社会阶层流动的一个重要工具,阅读则是知识竞争时代的必由之路。他在《未来家校里的儿童阅读》报告中指出:“儿童阅读将成为终身学习的最佳开始,成为自我教育的坚实基础与最好手段。阅读将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在一个社会的文明推进中,在一个国家民族的强盛中,起到史无前例的重要作用。”在他看来,全民阅读是真正推进社会公平最好的抓手,也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坚实基础。

选择合适书籍,做孩子的领读人、带读者

“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阅读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至关重要,“如何读书”也是朱永新重点分享的内容,他指出,“开卷有益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一个选书来读的时代。”目前,图书市场可供选择的书籍浩如烟海,但其中也泥沙俱下,良莠不齐。为孩子选择合适的书籍,把宝贵而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才有最大化的读书投入产出比。他建议家长可以借鉴诸如新教育实验针对各个群体出版的阅读推荐书目,参考这些“阅读地图”为孩子精心挑选书籍。

家长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过程中,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要将“共读、共写、共同生活”的理念贯穿进家庭的日常生活中,和孩子共同阅读,在亲子之间搭建书籍的桥梁。共读的时光也会使亲子间拥有关于同一本书的共同密码,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书中的情节故事,互相点评书籍中的人物性格,在讨论交流中增进对所读之书的认识,也培养了阅读兴趣,还可以逐渐形成亲子间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

朱永新强调,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在家玩手机的家长是很难培养出喜欢阅读的孩子的。家长应当扮演孩子的领读人、带读者,引导孩子去接触更丰富的书种,为孩子推荐既有兴趣又不失经典的书籍,同时也要在亲子共读的时候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家长在孩子的阅读之路上并非无事可做,而是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孩子营造书香家庭,做书香家长。

读书之法:循序渐进,熟读精思

在家长与孩子的共读之旅中,家庭的阅读氛围显得尤为重要。朱永新指出,家长要为孩子与好书的“相遇”创造条件,争取实现经典好书的“唾手可得”。孩子小的时候接触到一些专著、经典,可能翻阅时并不能看懂,但他会产生对这本书的印象和兴趣,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量的累积,他的每次翻阅都会产生新的认识,总会逐渐读懂这本书。很多家长疑惑,经典名著是否适合孩子去阅读,也是这样的道理。

朱永新强调:“经典的意义就在于每次阅读都有新收获。”只要孩子有兴趣读,不一定非要看懂。培养孩子的兴趣,家长可以为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准备不同版本的名著,如简写版、插图版,帮助孩子阅读。像“四大名著”的阅读,就可以结合经典影视剧辅助理解,增加孩子的阅读兴趣。另外,书目的选择也要符合孩子的身心成长规律,名著的选读也一定是一个从易到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有的家长提到的“四书五经”的阅读,朱永新建议孩子适当吟诵即可。让孩子从阅读童谣开始,再到五言七言,再到宋词元曲,这样的安排贴合儿童的成长特点,也能够形成一个相对合理的阅读体系。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不仅要让孩子读,也要让孩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要深读、专注地读。很多家长担心手机、电子书阅读对孩子的阅读习惯有不良影响。对此,朱永新表示,作为互联网原住民的一代,数字化的阅读是孩子们不可避免的未来趋势,家长们需要警惕的是碎片化阅读对孩子注意力的分散,长期的碎片化阅读会让孩子的专注力下降。他建议,家庭可以实行每周几天或每天几小时的无网模式,来训练和保持孩子的专注力和持续阅读能力,养成静下心来读书的好习惯,这样才能保证阅读质量,品味书中滋味,在书海徜徉,形成自己的思考。

“只要关注阅读、重视阅读,一定会找到好的、合适的方法。”朱永新说,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并养成好的阅读习惯,在浩瀚书海中心游万仞,总会使人受益终身。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