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成果编成绕口令 这样的“作业”有意思

《教育导报》
2022年第29期(总第3677期) 导报二版

本报讯(谢娜 摄影报道)“刘大娘地里种南瓜,牛大梁田里种兰花,刘大娘的南瓜长在柳树上,牛大梁的兰花开在篱笆下,南瓜代粮,兰花绿化……”在西南石油大学艺术学院一年一度的实践汇报展示中,播音专业大一的学生们正在舞台上展示原创绕口令作品,说唱、快板、唢呐轮番上阵,有趣的描述与生动的展现让在场师生频频鼓掌。这些作品,是100多名学生在寒假期间完成的乡村艺术实践“作业”。

“蹲在菜地里编绕口令的确很‘磨’人,但在田野上我才真切感受到老乡们的生活和我想象中有什么不同。”今年寒假,大一学生张又丹和同学们推迟了春节返家的车票,来到甘肃农村收集艺术实践素材。同学们在南瓜架下、田坎坡头和老乡们唠家常、共劳作。

“与田野乡村的‘亲密接触’激发了我们的创作灵感。”班长张凯翔介绍道。回到学校后,同学们用了不到1周的时间,不仅编排了作品,还将老乡们的生活场景制作为视频。“这份班级作品不仅记录下了脱贫攻坚后的乡村新风貌,留下了许多老乡普通而真实的生活场景,也让我们在实践过程中,更切身领悟到艺术创作背后的生活源头。”

2010年,为响应国家大力推广普及普通话的号召,该校艺术学院依托“普通话语音学与播音发声学”课程专业教学实践环节,举办了绕口令比赛,用于展示实践成果。如今,艺术实践已经不间断地开展了12年,成了该校知名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

一到放假,同学们就会带着这项实践“作业”深入到陕西、山东、河南等地的乡村基层、城镇郊区,记录下乡村振兴、绿色生态、疫情防控中的动人故事。

“人心齐,泰山移,男女老少齐出力……”藏族学生德乾更卓为了创作这首绕口令,在假期回到家乡,采访了当地的老一辈藏族同胞,走进博物馆听讲解,沉浸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最终和同学们共同还原了当年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德乾更卓感触道:“感党恩、跟党走,唯有接续奋斗,才能不负韶华。”

在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期间,播音专业的杨润梅把这堂艺术实践课转化为武汉小朋友的“云课堂”,线上讲授诗朗诵、绕口令,深受家长、学生喜爱。“我们不仅在见证和记录这个伟大时代,更明确了身为大学生在这个伟大时代中的历史使命。”杨润梅深有感触地说道。

“行走乡村,让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更加深沉。”2019级播音主持专业的曹玉蕊,在大一时与同学们一起专门到新都附近乡镇采集实践素材。“和老乡聊收成,和村干部聊新农村。”曹玉蕊说,这些素材让她对三农政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得益于这样的经历,去年6月,她报名参加了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赛,凭借丰富的知识储备与实践经历,过五关斩六将,站上了中央电视台的舞台,展示大学生的风采。

在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夏艳看来,这样的“作业”是一场思政与美育的生动实践,从校内延展至校外,从课堂延伸至社会,不仅拓展了校园人才培养维度,更形成了主题鲜明的特色校园美育文化,为学生插上美的翅膀,用美育为学校“双一流”建设赋能。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