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君:努力给乡村学生一个大舞台

■本报记者钟兴茂陈朝和(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教育导报》
2022年第31期(总第3679期) 导报四版

       走进蓬溪县天福镇小学,小小的校园却让人目不暇接,校门边艺术展的主题横幅——“我们有‘画’说”下,陈列着学生们的书法、绘画、手工作品。操场上,学生们奔跑、跳跃、打球,一派热闹的景象,与印象中“老去”的乡村学校形成鲜明的对比。学生簇拥间,记者见到了李文君,她扎着利落的马尾辫,身着黑白搭配的工作装,一举一动干净利索,一口标准的普通话配合着婉转的语调,悦耳动听。

        单看形象,很难将李文君和坚守乡村23年的乡村教师联系在一起。李文君是怎么从一个腼腆的山里姑娘,变成一个能说会道、备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呢?获得诸多荣誉之后,面对高薪聘请的诱惑,又是什么让她选择坚守在农村学校?

“只要能当老师,去哪儿都可以”

1999年,李文君以优异的成绩从蓬溪师范学校毕业,本有机会去条件较好的城区或城郊小学任教。但毕业期间家里的一场变故,让她错过了这些学校的招聘时间。当她拿着自己的档案前往一所一所学校面试时,得到的答复都是:“我们已经招满了。”就在她有些沮丧之时,有人提醒,可以去偏远的农村学校试试。

“行!只要能当老师,去哪儿都可以!”李文君的爷爷和三爷爷都是乡村教师,幼时,她就跟着爷爷走村串户帮人写对联、乡志,看到乡民对爷爷十分尊敬。打那时起,“长大当老师”的念头,就在她的心里扎了根。

多次碰壁后,李文君遇到了蓬溪县先宁村小的校长,他对她说:“我给你一张纸、一支笔,你在20分钟之内写一份简历,如果我觉得满意,就来我们先宁教书吧。”尽管知道先宁村小在偏远的山上,李文君还是紧紧抓住这次机会,她的简历打动了校长。

为了准时到先宁村小报到,她提前两天出发。由于不认识路,她只能先到同学家,以帮助同学扳半天玉米为报答,请同学带路。“去学校的路真的好远,我们走了将近一天。同学总是告诉我,再转一个弯,再翻一座山,就到学校啦。”

先宁村小的艰苦在李文君意料之中,3间漏风的教室、两个教学班、两位教师、“包班制”教学,她承担了48个学生的全科教学。道远险阻,任务繁重,李文君没有退缩。但这仅仅是客观困难,更让她头疼的是,常常有学生逃课、辍学。后来她才知道,农忙时,学生大多要回家帮忙,还有一些学生因为缴不起学费,只能辍学在家。“那时候,有个孩子家里揭不开锅,他就逃课去摸泥鳅、捡野鸭蛋。”

但这一切,都没有把李文君吓跑。“我也是在农村吃着苦长大的,我知道知识对孩子们有多重要。”为了调动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她把课堂搬进了学校旁的田间地头,和学生一起创编童谣。在先宁村小,她一干就是3年,后来被调到中心校,8年后,又因教学成绩突出,再次被调到了现在的天福小学。

“成绩单跟不了学生一辈子,但言谈举止可以”

天福小学相对更好的办学条件,让李文君进一步思考:乡村学生与城里孩子的差距是什么?什么才能让他们终生受益?

李文君班上曾有个腼腆胆小的女生,上课从不举手回答问题,也很少见她笑。这个女生,让她想起了以前的自己,她不断鼓励女生,终于在一次课本剧《小木偶奇遇记》的表演中,女生鼓起勇气饰演了一个老婆婆的角色,并且演得惟妙惟肖,赢得同学们的一片叫好。后来,这个女生与同学的交流越来越多,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

这件事让李文君意识到,相对城里的学生,农村孩子缺乏自信和自我表达、自我表现的勇气。她班上许多学生腼腆害羞、胆子小,和陌生人说话会脸红,有时候站起来回答问题都会紧张得哭起来。于是,李文君开始有意识地在课堂内外,为学生创造更多开口说话、表现自己的机会。她常常对学生们说:“你的成绩单或者奖牌,不可能一直挂在身上,但是你说话做事,能很快让别人知道你的优秀。”

后来,学校的少先队辅导员突然离职,李文君临危受命,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努力学习少先队工作。同时,她也紧紧抓住机会,在学校组织艺术节、文体表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把更多表现的机会和舞台,推给全校的学生。

刚开始,家长们普遍认为这是不务正业,很抵触。学生们也不是很配合,在训练的时候常常会躲在树下乘凉。李文君首先耐心地和家长沟通,转变家长“学生只用学习好”的观念。其次,她又从创新活动内容、细化活动实施方案、培养主持人、舞台设计等方面提升活动的品质,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四年时间的打磨,学校的各色活动形成了品牌,得到了家长们的认可。参与学生的规模,也从原先只有七八个人跳舞,渐渐变成每个班基本有30个以上学生参加。

如今,天福小学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和冬季校园体育文化节,成为了师生家长们最期待的盛会。“孩子们在登台演出中,变得越来越勇敢自信!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也变得更加坚强!”李文君感叹,“我自己也跟着学生一起成长,变得更加成熟、干练。”

“这才是对我最大的奖励”

2018年,默默无闻守在乡村的李文君获得了马云乡村教师奖,迎来了世俗意义上的“高光”时刻,众多媒体纷纷采访报道,许多私立学校抛来高薪橄榄枝,但她从未因此动摇坚守乡村的信念。

李文君坦言,那年去三亚领奖,是她第一次走出四川、第一次看见大海、第一次住星级酒店、第一次站在全国瞩目的舞台上,也是她第一次无比坚定地告诉自己要一直坚守在乡村学校。她感叹:“人生需要大舞台,而山里的学生更加需要,记忆中孩子们求知的眼睛、家长们淳朴的笑脸,让我越发想要做得更好。”

课堂上,她更加坚定不用成绩去评判学生的原则,而是用心地去发现每个孩子的特长,帮助他们制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活动中,她每年都会在来的基础上总结不足,并且让学生和家长提意见。她还组建了一个留守儿童家校交流群,通过照片、视频等方式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情况,并鼓励家长多和孩子进行电话交流,让孩子们感受到父母的爱。这两年,李文君又学会了使用美篇、公众号、视频号等网络平台,记录和传播乡村学校师生的美好生活。

“李老师,你坐着,我来打扫。”“李老师,早点回家,不要那么辛苦。”……她的付出,学生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去年,天福小学冬季体育文化节期间,一名已经毕业升初中的女生,托弟弟给李文君带了润喉糖,附带一张小纸条提醒:“李老师,冬运会又到了,今天你又要在台上说很多的话,我给你带了10颗润喉糖,希望你好好地保护嗓子。”

李文君一直记得,在先宁村小时,那个浑身脏兮兮捡野鸭蛋的小男孩,兴高采烈跑到她跟前,举着小手说:“李老师这是我捡的鸭蛋,给你一个。”“这才是对我最大的奖励。”说话间,她已眼含泪花。

李文君和学生在一起。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