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课虽好,落实到位是关键

■何勇海

《教育导报》
2022年第45期(总第3693期) 导报三版

田间劳作。(图片由学校提供)

近日,教育部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原来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完全独立出来,并发布《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

该课程标准将于2022年秋季学期开始执行。“新劳动课”不仅包括清洁与卫生、整理与收纳、农业生产等传统劳动,还包括家用器具使用与维护、传统工艺制作、工业生产劳动、新技术体验与应用、现代服务业劳动、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这与“70后”、“80后”乃至“90后”所上的做扫帚、学剪纸、扫操场、捡煤渣等劳动课比起来,无疑具有时代性、先进性,如果一个学段一个学段地认真执行下来,有助于学校全方位、多维度做实做细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探索精神、奉献精神,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新劳动课”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上效果可期,但也有不少人担心执行跑偏,沦为“形式劳动”。

首先,担心新劳动课沦为“拍照打卡”。据报道,在某地一家长发布的一则短视频中,一位女生一只手拿着手机对着爸爸的洗脚盆,另一只手放进洗脚盆里,在爸爸的脚上拨弄几下,拍完动作后快速收起手机,转身关门而去。如果学校的劳动教育并没有实打实地开展劳动实践,只看劳动的结果,不重视劳动实践过程,那么,所谓的“新劳动课”,恐怕也会沦为一种摆拍造假,只为完成“打卡”任务。

其次,担心新劳动课沦为“应试教育”。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提出劳动教育要纳入学生必修课程,劳动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还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教育督导体系,督导结果作为对被督导部门和学校及其主要负责人考核奖惩的依据。在劳动教育独立成课后,有人担心,学校会不会为了应付考核,只在某个时间点重视劳动教育,不重视平时的教育与实践?事实上,真正的劳动教育重在平时,贵在持之以恒。

第三,担心新劳动课沦为“家长作业”。名副其实的劳动课需要配套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学校没有劳动实践场地和硬件设施,也无相关师资,很多劳动课就难以走进中小学校园。故有不少家长忧心学校把劳动教育的任务都压到家长身上,变成彻头彻尾的“家庭教育”甚至“家长作业”。这些年,不少劳动家庭作业就是如此变味的。因此,劳动课不能变成只布置课后作业,不开展课堂实践。劳动教育是要打通时间与空间限制,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力,但家庭是发挥基础作用,社会发挥支持作用,学校则要发挥主导作用。

此外,担心新劳动课只是技能学习。劳动教育让学生拥有自主生活的必要技能,这当然是应该的。但更要看到,劳动教育具有强体、增智、育美、树德的综合育人价值。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开展劳动教育要把握育人导向,引导学生摒弃不劳而获、贪图享乐的思想,体会劳动的辛劳,珍惜劳动成果,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报效国家,奉献社会。一句话,要以正确的育人理念与方式来推进劳动教育,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

新劳动课虽好,落实到位才是关键。各地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好督促落实,推动建立全面实施劳动教育的长效机制,并强化督导检查,宣传推广劳动教育典型经验,公开劳动教育不力对象,及时给予考核奖惩。也要大力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比如多渠道拓展劳动实践场所,强化安全保障,加强劳动教育师资培养,健全经费投入机制,或以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吸引社会力量提供劳动教育服务。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