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给女儿的诗画融通美育

■李钊

《教育导报》
2022年第51期(总第3699期) 导报四版

《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

作者:王新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4月

ISBN:9787559848062

■李钊

苏霍姆林斯基在《怎样培养真正的人》中谈到,没有美的教育,就不可能有完整的教育。作为父母,引导和陪伴孩子在儿童时期开展美育,引导和帮助孩子种下一颗从接近美、到理解美、进而创造美的种子,让孩子拥有一个美善兼具的健康心灵,无疑十分重要。

《给孩子的七堂艺术课:诗画融通的美育之道》是美学史学者、云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王新为女儿所写的书,也是送给所有人的一份美育礼物。书中既有教育理论的创新和高度,又有教育实践的力度和温度,丰富的案例贴近儿童的审美,极富思维性的解读跨越年龄阶层。作者从视角、创作、想象力、跨界、传统、酝酿、自觉7个方面,引导我们重温诗画艺术的融通之妙,帮助孩子从小涵育健康、完整、和谐的人格,让人生拥有锐敏的感觉、滋润的情感、清明的思维、生动的创造和斑斓的底色。

“美育源于父母自我修养。”关于诗画的融通与互渗,王新早年便出版过学术专著《诗、画、乐的融通——多维视阈下的艺术研究》,从中国传统诗画的意象到东西方艺术批评中的图文关系,他的研究参变古今、融通中外,点透了诗画互文背后的“秘密”。女儿出生后,他发现尽管社会上的儿童才艺培训形形色色,但与贴合儿童本真的美育背道而驰,便将目光转向美学的感性素养教育研究中,逐渐在学理层面寻找到融化融通的美育之道。他从“锐敏的感觉”出发,从孩子视觉、触觉、味觉、听觉、肤觉等八个方面,锐敏感知书画中的细节,勾连起艺术的感性世界和日常生活,由此而来的,是情感、思致、创造和生命底色接续而至,层层铺衍,构筑起诗画融通、五位一体“金字塔”结构、知行合一的教育体系,成就了这本有个人体温与智慧光泽的美育之书。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诗和画虽然形式不同,但在王新看来,拥有共同的美学追求的诗词与书画,是实施儿童美育最好的载体。如王新所说,诗画融通并不是简单的诗画搭配,而是内在的学理契通。如唐代李贺所作的《马诗二十三首其四》和南宋龚开所绘《骏骨图》,一诗一画虽相隔数百年,但两匹骏马的瘦骨里都有金属质的深沉回响,寄托着诗人的志向,寄寓着画家忠于故国、生死与共的气节;孟郊《游子吟》道出了母亲无时无刻无所不在对儿子的牵挂和隐忧,也写出了儿子对母亲的深情,而在意大利画家拉斐尔的《椅中圣母》里,圣母紧紧抱着耶稣,庇护着自己的孩子,只有望向画外的目光中,流露出对孩子未来命运的隐忧。书画本同源,艺术无界限,温庭筠的词作《望江南·梳洗罢》、法国画家莫奈的油画《睡莲》、中国现代画家黄宾虹的水墨画《嘉陵江图》、唐代颜真卿的书法作品《祭侄文稿》看似毫无关联,其实存在隐秘的内在联系,当艺术家的情绪被调动,情感被点燃,创造力被激发,艺术创造过程很有可能会带出了完全无法预料的全新要素和全新境界。

这是一个博导父亲的美育实践课程,没有晦涩难懂的语言,只有心与心相连的生活化交流,优美的文字里隐含的美育营养,可以让孩子在成长中慢慢回味,让成人深度感受到美的力量,一起去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