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生态环境部发布2022年“六五”环境日主题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旨在促进全社会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投身生态文明建设,讲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故事,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在西南科技大学,一个名为“水污染治理与监测综合校园实践平台”的学校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基地,正在用行动“讲述”着这样的故事。
从身边做起,改善校园小微水体环境
中心湖辽阔浩渺,水中游鱼如云,岸边花木成林;九洲湖小巧玲珑,春有嫩柳扶风,夏有荷香蛙鸣……在龙山脚下的西南科技大学,因为校内的多处水体而更加灵动。环境清幽雅致的湖边,成为师生读书学习、休闲娱乐的绝佳场所。
然而,虽有常规治理手段,但因存在时间长,小状况日积月累形成大问题,近年来,中心湖、九洲湖、龙西埝引水渠等多处校园小微水体水质逐渐恶化。为给师生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工作环境,2020年,西南科大着手对校园小微水体环境进行改善。
据水污染治理与监测综合校园实践平台负责人代群威介绍,基地成立于2013年,导师分别来自环境科学与工程、矿物加工工程、生物工程、化学工程、地质工程等学科门类,同时还有5位环境领域的专家担任校外指导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开展环境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相关研究与学习。“参与学校小微水体修复,能增加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从身边做起,将理念运用于实践,提升认识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从中找到成就感。”他说。
修复工作从2020年6月开始。通过前期调研,基地师生决定采用“被污染河道减污增容法”,对中心湖、九洲湖的水质进行改善,开发了一套集生化絮凝处理、生态调控(修复)湿地淋滤、菌矿改底以及潜流漫水净化系统三个核心模块的流域治理综合工艺流程。对校内龙西埝的治理,则运用基于仿天然钙华坝体的水体自净技术行为,结合团队在钙华生态修复中的相关成熟技术,形成了一套钙华-微生物联合治理水体的技术。
两年来,治理成效显著,校内中心湖、九洲湖、龙西埝等小微水体已得到明显改善。
服务社会,为地方生态修复提供技术支撑
多年来,水污染治理与监测综合校园实践平台不仅在学校生态环境治理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也为地方的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
实践平台师生积极将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地方政府进行了多方面的合作,如安岳县龙台场镇黑臭水体原位生态修复、营山县农村居民生活污水治理、岳阳河水质提升等工程,都取得了良好效果。
近十年来,实践平台的学校导师团队先后完成了“雪宝顶流域钙华天然海绵地质体耦合演变(退化)机制及生态保育研究”等数十个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纵横向科研项目。
同时,平台充分利用各种实践机会,开展多学科专业学位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提高研究生的专利技术等科研成果的产出。此外,平台还吸引优秀的本科生参与到实践项目中来。
目前,基地已经建设成为一个“三级串联”平台:学术型研究生的基础研究平台+本科生的预研平台+农村分散式废水处理、城镇生活污水处理与河道污染治理的实施平台,将更好地为地方环境治理与修复提供技术与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