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教育导报》
2022年第51期(总第3699期) 导报二版

坚持目标导向,建好知识新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构知识新体系,必须立足中国实际。四川师范大学作为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建设有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在文学、教育学、心理学、历史学、哲学、法学等学科领域具有显著特色优势。学校紧抓“对标竞进、争创一流”发展机遇,充分发挥学科龙头作用,推进学科建设机制“六定”(定特色、定方向、定团队、定平台、定目标、定考核)改革,进一步激发学科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针对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趋势、新问题,构建起“数字人文”学术集群,开展系统性研究。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校将在学科建设“特、精、实、融”等方面下功夫;同时做好人才顶层设计,实现“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学校通过实施“双重培育项目”,开展智库成果孵化和人文社科成果的应用转化,为加快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创新,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提供师大方案、发出师大声音。

坚持传承交融,讲好中国新故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的独特作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是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

高校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前沿重镇,承担着文化传承交融的重要使命。四川师范大学致力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立起独具特色的巴蜀学科群,建设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全省首批重点中华文化研究院——四川师范大学中华传统文化学院。整合巴蜀文化资源,与省内多所中小学共建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学校坚持推动中外文化交融,建立了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含教育部日韩研究院等),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孔子学院、韩国延世大学孔子学院、吉布提大学孔子学院等,构建起以西南边疆研究、西印度洋国别(东南亚、东北亚、非洲)研究为中心的“区域国别研究”学术集群。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学校将建好建强各类平台,努力打造具有全国乃至国际影响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与传承学科群,培养更多热爱传统文化、具备基本素养的新时代大学生,推动传统文化研究成果有机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各方面,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把基础理论研究和智库建设结合起来,进一步凸显西印度洋国际区域研究特色,加强中外文化交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更大作用。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