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传统节日园本课程 培育有“根”的中国娃

■成都市双流区九江万家幼儿园 杨璐僖 石彩霞

《教育导报》
2022年第53期(总第3701期) 导报三版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继承和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在幼儿教育阶段,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既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更利于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作为一所双流区城郊结合部的新体制幼儿园,我们重点依托传统节日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探索,力求在潜移默化的生活教育中,引导幼儿感受传统节日中蕴含的中华民族优秀价值与思想、道德与伦理、审美与情趣、丰富涵养幼儿精神生活,培育有“根”的中国娃。

一、政策导向,共识为基

一是学政策,明方向。2005年,中宣部等五部委印发《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2006年9月,《国家“十一五”期间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七大传统节日”,即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建立了中华传统节日体系大框架,指出要通过传统节日循天时重人伦;2007年,国务院颁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规定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传统节日的法定假期。2010年,国家七部委颁布《关于深化“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的方案》。近10年的历程,国家从政策层面不断完善我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价值取向和管理引导。

二是聚主题,实践行。2014年,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在幼儿教育中突出传统文化教育,完善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传统文化教育贯穿“启蒙教育”等国民教育始终,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

二、文化储备,教师先行

一是重调研,把问题。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针对本园教师对国家规定的七大传统节日由来、传说、习俗、文化内涵等抽测中发现,有的教师对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认识粗浅,理解碎片,甚至有很多错误的认知与理解。

二是重学习,提内涵。借助专家资源,围绕传统节日进行结构化知识积淀与储备。把每个传统节日按照其“由来或传说故事、流传习俗、诗词俚语”三个部分,通过分组查阅知网、借阅图书馆资料等方式,让老师们获得对传统节日的初步认知。之后,再通过教师们讲述、制作、展示等方式进行小组分享,集体交流,不断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内涵,提升文化涵养。

三是重教研,促转化。在教师自身习得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基础上,结合本园幼儿发展现状和成长需求,围绕《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紧密结合幼儿五大领域课程,研讨传统文化与幼儿课程融合,设计系列化幼儿传统节日主题游戏课程。

三、课程开发,系统实施

一是精心遴选教育资源。作为3-6岁幼儿,需要选择富有童趣,紧密结合幼儿生活经验且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因此,在初步收集传统节日素材后,精心遴选,深刻把握每个传统节日核心文化内涵,找到传统节日活动主题和线索,让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浸入幼儿生命成长的血脉。

二是融入五大领域课程。结合传统节日由来传说部分,通过创编成儿童故事绘本,融合语言课程;习俗和节日文化部分结合幼儿年龄特点,有机与科学、健康、艺术和社会等融合。以端午节为例,教师们将端午节传说改编成绘本故事,排演成儿童剧,将端午节吃咸鸭蛋、包粽子、赛龙舟等习俗融合在幼儿手工、美术活动、体育游戏等课程领域中,通过“认识-制作-展示-竞拍”等系列活动,在幼儿亲身经历与参与中,将端午节文化内涵和习俗礼仪刻入脑海,浸入血脉。

三是营造家园社共育环境。传统节日园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离不开家庭与社区的参与支持。开展传统节日亲子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是传统节日生活化的重要方式。在清明节主题园本课程中,我们开展了“亲子踏青”“亲子共讲故事”活动,在端午节主题园本课程实施中,开展亲子情景剧表演,自制香囊、彩蛋和粽子的社区送温暖服务活动。通过家园社的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园内外环境,让家长体会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拉近家园距离,促进家园工作有效推进。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