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首届世界职业教育发展大会上,我国发布了的《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白皮书》,向世界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推进职业教育发展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紧盯产业链条、瞄准技术前沿、聚焦民生需求……近年来,我国在构建现代式中国职业教育体系上行稳致远。无论是制度建设,还是办学规模和质量,我国的职业教育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职业教育吸引力、影响力、竞争力显著增强。到目前,全国共有1 .12万所职业学校,在校学生达2915万人,中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超过了90%。
可以说,职业教育不但对于服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而且在实现多元人才需求和“人人均可成才”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职业教育的适“新”性愈发凸显。
在制度层面,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9年和2021年分别出台《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与《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今年5月新修订实施的《职业教育法》明确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法治保障。
无疑,国家顶层设计为职业教育发展擘画了蓝图。但是,变现政策红利,更需聚焦“职业”定位,灵敏把握市场现实需求,回应人民群众的心里期待和民生关切。因此,这种适“新”性还表现在一体化推进、融合式发展和与市场零距离衔接。逐步打破职业教育办学“天花板”,建立起中职、高职专科、职教本科完整的职业教育链条,让中职教育不再是“断头”“断链”教育,既改变了老百姓认为职业教育“无出路”的刻板意识,也为我国高端制造业培养了更高技能、更高质量的技术人才,提升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供给能力。
比如,根据新时代我国的国家重大战略和产业发展需求,教育部于2021年发布了新版职业教育专业目录,对中职、高职专科和高职本科专业进行一体化设计,共设立了19个专业大类、97个专业类、1349个专业,其更新的幅度达到了60%。“对路”的专业设置和及时有机更新,使得近年来我国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70%以上都是来自职业院校的毕业生,甚至一些企业为招不到合适的技能技术人才而发愁,以致于曾出现高薪引人而受到舆论关注,职业教育有了更加可为、能为、有为、大为的广阔前景。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下职业教育仍然存在“无奈的选择”“低人一等”等偏见,职业教育吸引力仍然不够,家长送孩子接受职业教育的动力不足,一些本科院校转型职业教育难、中职学校仍围绕高考指挥棒办学等问题仍然存在,也给职业教育的适“新”性发展带来了新的命题。
因此,只有加快构建起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才能改变职教偏见。一方面,要适应“新”形势,深刻认识世界变局和后疫情时代的产业布局和调整,在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进行变革。适应智能化、数字化变革需求,加快职业教育智能化、数字化转型,以“智”提质促能,以“数”强育增技,强化智造技术、数字技能、绿色技艺培养。另一方面,要实现“新”融合,推动职业教育新旧育人方式有机转换,实现新旧课程融合;强化政府各部门、行业企业、职业学院和研究机构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参与,通过合作形式创新、内容创新、要素创新,走向产学研用融合“深水区”;建立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合作共赢的职教联合联盟组织,形成以农村和城市为基点、行业为支点、产业为节点、企业和院校为重点的产教融合新模式,以校地联动、跨界互动、融合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的变革和发展。同时,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拓展我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新空间,既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密切与职教发达国家之间的互学互鉴和务实合作,不断提升我国职业教育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作者系四川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特约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