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定县6.8级地震发生后,涉灾地区教师坚守岗位、担当作为,为学生建起温暖的港湾——

“学校就是最安全的家”

本报记者 葛仁鑫 陈朝和 倪秀 实习记者 马晓冰

《教育导报》
2022年第73期(总第3721期) 导报二版

9月8日清晨,在甘孜州泸定县6 .8级地震震中磨西镇,海螺沟中学的老师将图书室里的图书分发给安置点的学生,学校七年级学生黄小玉高兴地展示了她拿到的图书《稻草人》。

黄小玉来自磨西镇磨岗岭村,地震发生时,她的父母正在位于高山的家里采摘花椒。震后,其父母在交通极度危险的情况下赶来学校探望她,又因担心返程和家里不安全,便将其安置在学校,并叮嘱黄小玉:“要听老师的话,学校就是最安全的家。”

泸定县6 .8级地震发生后,由于交通阻隔等因素,还有不少像黄小玉一样留在学校的学生,同时,涉灾地区不少学校也承担起安置灾区群众的重任,学校老师用实际行动,再次捍卫了这个“最安全的家”。

教师变厨师

保障吃住,让学生安心

35顶帐篷、145架床,在震中磨西镇,海螺沟教育园区共安置了留校学生及附近群众近300人,其中,海螺沟中学和海螺沟寄宿制小学共有140余名学生集中安置在这里。

“首先保证学生的吃住。”海螺沟中学校长史勇介绍说,为保证学生的健康,海螺沟教育园区的老师在震后不久就四处收集物资,教师变厨师,搭锅做饭为学生供应热菜。

而随着物资的迅速到位,学生的住宿问题也在震后第一时间得以解决。史勇告诉记者:“我们安排的是6名学生住一顶帐篷,学校分配了老师对各个帐篷进行管理。”

石棉县草科乡中心小学是乡里唯一一所小学,也是石棉县校舍损害较重的学校之一。作为一所寄宿制小学,草科乡中心小学106名学生中就有90名住校生。受地震影响,这里道路、通信中断,曾一度与外界失联,留在学校的100多名师生如何安置?校长谢建兰第一时间开始了行动。

疏散完师生后,谢建兰随即组织老师和后勤职工检查学校食堂仓库有无受损,规整、统计可使用的粮食物资,“因为才开学,加上为疫情防控做准备,学校储备了足够的米面粮油,可供师生十几天的量。”谢建兰说,物资的充足给了学校信心,政府的支持和村民的热情更让她感动,“乡政府发了保障食物,周围村民很多是学生家长,他们自发从家背腊肉、蔬菜给学校,担心孩子饿肚子。”

同时,谢建兰向乡政府汇报情况后,为学校拿回11顶救灾帐篷。“地震当晚,全校师生都住进了帐篷里。”谢建兰说,老师把学生寝室里的铺盖、枕头等生活用品搬到帐篷后,接到暴雨预警,又把学生寝室里的钢架床搬来,让孩子睡床上。

帐篷也温馨

平稳过渡,让学生静心

9月8日是石棉县王岗坪乡第二小学六年级学生邱佳颖的生日。在集中安置点的帐篷内,同学们将她围起来,为她唱生日歌。虽然没有蛋糕,没有礼物,但这个特殊的生日仍然让人倍感温馨。

地震过后,涉灾地区各学校积极为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想方设法解除学生的负面情绪,帮助他们平稳过渡。

“丢手绢,丢手绢,轻轻地丢在小朋友的后面……”在海螺沟教育园区的安置点内,留校学生有的在帐篷内轻声阅读书籍,有的三五成群做着游戏,歌声回荡在山沟里,给地震后的磨西镇带来一份温馨。

为了能让学生和家长保持联系,海螺沟中学每天会在班级微信群里进行拍照“打卡”,将留校学生的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海螺沟中学副校长王平说:“这样一来,家长对孩子的健康、安全状况一目了然,他们悬着的心放下了,同时也缓解了同学们的紧张情绪。”

在泸定县燕子沟镇,根据实际情况,集中安置点设立较多且分布较散,为了及时掌握安置点幼儿的情况,疏导他们的情绪,燕子沟镇幼儿园的老师根据自家位置及安置点人数,开展就近教学。

“每个老师会负责2到3个集中安置点,从早上10点开始,每天每个安置点至少去一次,帮助孩子们调整心理状态,带着他们做游戏、讲授安全逃生知识、进行避险演练等。”燕子沟镇幼儿园园长曹雪梅说。

安置点条件简陋,老师就利用身边的资源,“不能使用 PPT和大屏幕,老师就用手机给孩子们播放视频;讲授逃生知识时,老师就带着孩子们在户外演练。”曹雪梅说,看到孩子们在帐篷里堆积木、画画、听讲,自己也静下心来。

主动到一线

抗震救灾,传递爱心

地震发生后,不少教师家里也受了灾,但他们仍然坚守学校。除了守护留校的学生外,由于不少学校都设有临时安置点,于是,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就地转为志愿者,帮助当地受灾群众。

“别担心,都会好起来的,有什么需要就找我们这种穿红衣服的人!”在泸定县贡嘎山片区寄宿制学校的临时安置点内,刚住进帐篷的受灾群众,都能感受到来自教师志愿者们的关心和叮嘱。

在将学生全部交到家长手中后,泸定县贡嘎山片区寄宿制学校随即接到通知,被确定为临时安置点,接收周边500名受灾群众。

“接到通知后,全校91名教职工迅速投入到了抗震救灾工作中。”贡嘎山片区寄宿制学校校长蒋文智说,为做好安置点的服务工作,学校将全体教职工进行分组,协助当地政府做好划定区域、搬运物资、搭建帐篷等工作。

在安置点,教师志愿者的基本信息都公示在显眼位置,安置点群众任何时候有需要都可以寻求帮助。蒋文智说:“学校是一方文化高地,无论是日常教书育人,还是参与抗震救灾,教育人肩上的责任和使命都不变。”

教师在抗震一线的付出,也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课。

在泸定县第二中学校,不仅老师奋战在安置点的各项工作中,高中生也积极参与志愿者团队,将救援物资运抵安置点,并帮助搭建救灾帐篷,维护安置区环境卫生等,相关视频传到网上后,收获了不少点赞。

“最让我感激的就是这帮孩子们,不要看他们平时都是家里的宝贝,但在这次地震中,都非常有担当。“石棉县草科乡中心小学校长谢建兰说,在安置点,高年级学生会主动帮大家搬东西,看到解放军叔叔会敬少先队礼,“就像一下子长大了,看到正能量在孩子们的身上传递,我们对未来更加有信心。”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