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教育导报》
2022年第73期(总第3721期) 导报二版

午休室里,孩子们有的在哭闹、有的在发呆、有的还在熟睡。她和另外两名教师,又牵又抱,迅速把孩子们送出教室。楼道上、操场上,其他教师和工作人员已经就位,接力把孩子转移到安全地带。“不到一分钟,全园270名幼儿全部安全转移!”幼儿园负责人曾平东事后查看监控视频时感慨。

所有人都安全撤离到操场后,刘颖才想到自己的儿子。“我很放心,因为每一名老师都会像对待自己孩子一样爱护班里的小朋友,危急时刻,都会像妈妈一样挺身而出。”

泸定县特殊教育学校里的孩子多数为智力障碍或肢体残疾。面对地震,有些孩子腿脚不便,不具备独立逃生的能力,需要老师亲自护送逃生。“我们所有人当时的本能反应就是冲回教室,带领学生撤离。”学校行政办主任赖敬告诉记者,老师们在警报声中飞奔回教学楼,不一会,一群行动不便的孩子在老师的护送中踉跄跑出教学楼。最终,全体师生安全撤离,无一人受伤。

“警报响起,首先想到的是学生。”地震发生时,乐山市井研县蒙诺幼儿园的孩子们刚进入午睡时间,地震预警突然响起,老师们不约而同立即冲向午休室,一把抱起孩子们,冷静组织幼儿有序撤离。

灾难来临时,“逆行”而上,他们只想着孩子们的安危。连日来,我省各地各校老师们应急疏散学生避险的视频在网络“走红”,不少网友被教师们的行为深深感动,亲切地称他们为校园里的“最美逆行者”。

“教科书”式避险

“多亏了我们的‘每周一跑’”

“护住头,保护好自己!”在泸定县第一中学,地震发生时,教师周婧婷正在初二(1)班教室给学生讲解作业。强烈的震感让人站立困难,周婧婷意识到震级应该不小,她冷静地让学生先就地避险,在晃动稍微平息后,便迅速组织学生撤离。

“能够科学有序地疏散、撤离,‘每周一跑’功不可没。”周婧婷说。

在泸定县得妥镇中心小学,地震带来的晃动稍微平息后,校长王君立即指挥正在食堂就餐的学生向操场跑去。与此同时,学校值周行政老师李明勇,也一口气跑上了教学楼,逐层挨个教室地察看,看是否有学生滞留。

师生们在操场上集中,清点人数,427名学生和41名教职工一个不少,也无人受伤。王君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下来:“多亏了我们的‘每周一跑’,师生们才疏散得这么快!”

周婧婷和王君所说的“每周一跑”,是学校每周一次的应急疏散演练。甘孜州地处多条地震断裂带上,地震和地质灾害多发,2008年汶川地震以后,应急疏散演练成为当地学校师生的必修课。“学生都很熟悉疏散路线,每名教师无论当时处于学校哪个位置,都能就地负责组织疏散。”

这两所学校师生应急避险的速度和效率,在我省各级各类学校中已是常态,不少学校的应急疏散过程被网友称赞为“教科书”式避险。此次地震发生后,甘孜州、雅安市等地学校师生科学避险,很大程度预防和减轻了自然灾害带来的伤害。截至目前,全省未接到中小学师生伤亡的报告。

“全体学生从食堂撤离到指定的操场,一二百米的距离,只用了40秒钟左右。”海螺沟寄宿制小学校长罗太说。海螺沟寄宿制小学每周都会进行地震应急演练,由专门负责安全的老师在校内不定时、不定地点开展,当铃声响起时,师生在第一时间迅速撤离。

不仅撤离安全迅速,震后,各受灾学校还迅速启动应急预案,保障学生安全。得妥镇中心小学将教师分成了安全保障、家长联络、人员清点、后勤保障等多个小组,全校41名教职工全部坚守岗位。当时通信中断,老师们无法联系上亲人,也不知道家中受灾情况,但大家都坚守学校,没有一人退缩。

截至9月8日,得妥镇中心小学还有51名学生留在学校。为缓解留校学生们的紧张、焦虑情绪,学校在操场办起了临时帐篷学校,给学生们上阅读、音乐、应急避险等课程,并通过开展游戏活动给予他们心理辅导。“下一步,我们将对校舍的受损情况进行勘察,对全校师生的家庭受灾情况进行统计,为灾后重建和复学复课做准备。”王君说。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