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重要基础。为孩子健康成长提供土壤、保驾护航,家长的养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有一些家长认为,“双减”之后,教育回归学校主阵地,把孩子全部交给老师就没问题了,自己乐得清闲,做起“甩手掌柜”。殊不知,减“负”不减“责”,孩子的成长、学习,需要家长与老师并肩“作战”。
各尽其责,形成教育共同体
“家与校,有各自不同的职能侧重点,也是教育中不可分割的整体。”成都市泡桐树小学西区分校课程教学与教师发展中心副主任、资深语文教师及班主任刘杜娟说,“一方面,父母是孩子情感的依赖,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也是一个人终身的学校;另一方面,教师教书育人,学校发挥教育的功能,同时,学校也应是孩子的另一个家,能够给孩子足够的温暖与呵护。”没有家庭教育做基石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做推进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样一个极其细微与系统的任务。
家长的重要职责有二,成都七中万达学校心理备课组组长、专职心理教师易姜琳指出:“家长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这个监护既包括保护孩子的身体健康、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也包括对孩子进行管理和教育。”这是每一位家长对孩子的法定监护职责,家长不能缺位,也不能失职。“教孩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孩子的人格品性、行为习惯往往是从小在家中形成的。”易姜琳说,“不论家长是否重视自己对孩子的言传身教,孩子都会在日常生活的言谈举止中潜移默化地学习父母的行为方式,一旦形成,是很难一下子改变的。”做事先做人,修业先修德。而“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使一些父母越来越早地将孩子投入技能、知识的学习,忽视了他们身心的充分、协调发展,等发现问题时,往往为时已晚。
易姜琳指出:“一个形成了良好、稳定的基本人格特质,具有健康与相对完善人格的孩子,会表现出以下特质:首先是对事物的好奇心与探索欲,这是孩子学习、发展的持久内动力;其次是独立性,有独立性的孩子能够自我管理、自我决策、自我激励并对自己负责,独立思考的能力也会帮助孩子建立更加多元的价值观;此外,与他人交流、交往的能力也至关重要,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一个人的社会评价、自我评价,从而提高个人的幸福感和价值感。”
在学校,老师的主要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引导孩子遵守纪律、学会团结协作、学习学科知识,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但做到这些不能单靠老师的一己之力,“5+2=0”的教育现象正说明了这一点:孩子在校5天养成的好习惯,回到家中2天周末打回原形,这是家长和老师都不愿看到的。究其根本,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没有得到很好的结合,家校沟通不到位。家校有共同的教育目标,畅通的交流途径,才能提供给孩子相对统一的标准与环境,形成教育的合力,帮助孩子实现可能的发展。
有效沟通,搭建家校间桥梁
“家校同心,和谐共育,是泡小西区的家校共育理念。”刘杜娟介绍道,“促进孩子最大可能的发展”是学校家校共育的目标,学校通过各年级不同的家校共育课程、各类主题活动、家庭教育指导等形式链接学校与家庭,让家长以参与者的身份走进孩子的校园生活,在真实体验中理解学校的教育理念,保证家校间和谐畅通的交流。“老师和家长在孩子的教育中是合作者、同盟军,在相互了解、共同参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刘杜娟说。
了解是合作的前提,信任是合作的基础。“家长要建立对老师的信任,老师也要用行动获得家长的信任。尤其是当孩子遇到问题时,坦诚以待才最有利问题的解决。”易姜琳说。作为一名从教十余年的心理教师,易姜琳遇到过很多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她指出,“面对孩子的心理疾病,家长不必抱有病耻感,害怕外界的眼光和评价,遮掩孩子的真实状况。孩子的心理会生病,就像身体会感冒一样。”当孩子需要休学或复学时,老师会对孩子的心理状况进行评估,选择对孩子最好的处理方式,而有的家长出于对其他因素的担心,在信息交流中“报喜不报忧”,反而造成了孩子病情的反复或症状的加重。
给孩子最好的帮助是家长与老师的共同目标,发挥各自角色的特点,才能做到协同育人。“家校共育的理想状态应该是在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前提下,进行巧妙合作,做到相互支持。”成都市红牌楼小学音乐教师、成都市武侯区汤静名师工作室领衔人汤静说。从教31年,汤静的音乐课堂始终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提升学生音乐素养为主要任务。“很多孩子学习钢琴或者其他乐器,可能最初很顺利,但在某一个时期总会遇上学习的瓶颈,想要放弃,这时家长就可以和音乐老师进行沟通。老师了解情况后,会巧妙地运用一些方法,如有目的地为孩子创设表演的机会,利用某一次音乐课进行一次小型的器乐演奏会;或者在课间与孩子聊天交流,趁机对孩子学琴进行鼓励,让孩子明白遇到困难是很正常的事,但只要坚持就能够克服困难,在不经意间为孩子的音乐学习注入动力,和家长一起帮助孩子度过某一个学习困难期。”汤静说,“这是一种不露声色的鼓励,不能让孩子觉得是老师和妈妈串通好的,要考验家长与老师之间有没有默契的配合。”
修炼自身,为孩子成长助力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能遇到好的老师,希望孩子能在学校受到最好的教育。而老师眼中“好家长”亦是如此,他们虽然从事着不同的工作,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但一定具备一些能让孩子成长得更加优秀的素质。
首先是良好的家庭氛围。刘杜娟指出:“在一个有爱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会充满安全感,爱会给他养分,支撑他不断向前、克服困难。”和谐的家庭给孩子带来的是推力而不是阻力,环境的爱与友善会给孩子以内心的安定,这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础。
其次是要有一颗童心,用孩子的眼光看问题,才能够理解孩子的想法,进一步帮助、引导孩子,做孩子的良师益友。学会倾听孩子的想法,允许孩子大胆地表达,这样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才是畅通的,亲子关系才是真正亲密的。另外,做好自己的情绪管理也非常重要。易姜琳指出:“家长要先做到对自己情绪的觉察,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后,再采取行动。很多时候,家长会在无意识间把自己的很多情绪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不加控制地表达要求或进行说教,即使家长的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但在负面情绪的裹挟中,不仅爱难以传递,还容易给孩子造成伤害。”
“放手”也是家长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程,放手是对孩子的尊重与信任。“恢复线下教学的第一天,我观察到,有的孩子很快乐地和家长告别,自己去找教室,而有的孩子会和家长特别难舍难分,家长要不断地进行叮嘱。”易姜琳说,“有时候不是孩子离不开家长,而是家长离不开孩子。家长要给孩子成长的空间,让他去试错,去亲身体会掉进坑里再爬出来,最后迈过去的过程。”孩子的成长,需要克制的爱和足够的耐心,这也是对家长的考验。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在给家长的建议中,老师们都强调了家长自我学习的重要性。通过阅读来学习,不仅能够获得知识性的补充,还有利于书香家庭的氛围营造。“家长可以读的书很多,既有提升自身修养及专业成长方面的,也有促进自身教育素养发展方面的,更重要的是,希望家长能与孩子共读儿童文学,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在阅读交流中拉近彼此的距离,构建优质的亲子关系。”刘杜鹃说。在亲子沟通方面,易姜琳强调,家长要主动学习表达爱的正确方式,她也给家长们推荐了一些相关书籍,如《爱的五种语言》、《非暴力沟通》等,易姜琳指出:“家长也是第一次做家长,只有不断学习、掌握方法,才能更好地支撑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共同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