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下的作业破局

■成都高新区实验小学新川分校 陈璐 孙琪

《教育导报》
2022年第92期(总第3740期) 导报三版

2021年4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同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中小学教育重新思考作业的内涵和价值,打破固有思维,调整作业的目的和结构,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作业过多过重的局面。基于对现实的深入思考,中小学要以“作业破局”为支点,撬动教育教学质量的全方位提升,从而支撑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一、打破旧局面——作业问题与现状分析

一直以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普遍存在作业数量过多、质量不高、功能异化等突出问题,导致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沉重。近些年来,虽然教育主管部门不断在倡导作业的优化,但各中小学仍然存在作业布置不能有效匹配学生发展的需求,存在作业管理松散等突出问题。

(一)作业研究与改革进程滞后。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共经历了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这八次课改中,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的课程观和教学观都不同程度地与时俱进,但作业的研究与改革没有跟上课程改革的进程,与当代教育理论相适应的作业观尚未形成。作业的研究与改革工作未得到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以及教师自身的重视。

(二)目的指向应试,作业负担过重。

在考试本位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下,我国中小学生的作业大多以“应试”为目的。教师多将作业视为课后习题,遵循“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做什么”的作业布置原则;人们也习惯于将作业定位于“知识的巩固”和“技能的强化”,于是出现整齐划一、量大题难、机械重复、单调封闭的作业误区,服务于单一的智育需要,导致学生只会学习僵化、死板的书本知识,缺乏实践创新的能力。教师倾向于多布置作业,超纲设计作业内容。80%以上的家长还会额外布置补充性作业,使学生作业负担过重。

二、重塑新局面——高质量学校作业体系的建立

高质量的学校作业体系具有结构化、系统化、序列化的特征,包括相同学科不同年段的作业体系和相同年段不同学科的作业体系,纵横交错,网格式管理。从作业的设计到作业的实施,再到作业的批改和评价,最后根据分析诊断对作业设计进行修改和完善,形成“设计-实施-分析-改进-设计”的管理闭环,规避作业类型单一,超量超纲,内容与教学脱节等问题,使学生保持作业的兴趣,减轻作业负担。

三、如何破旧创新——作业设计与实践的策略研究

(一)明确作业功能,加强育人认识。

我们需要明确作业的功能并非巩固知识或应付考试,不能仅仅服务于智育需要。作业是教育的一部分,根本目的指向培养完整的人,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作业的数量与难度要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符合身心发展的需要。另外,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是学生培优、补差的重要手段,不能成为异化课堂教学知识的重复演练。

(二)规范作业要求,创新作业类型。

1 .规范作业布置。为保证各学科作业时长,学校可印制《作业公示本》,集中记录各学科的作业内容和时长。教导处定期安排督查,若发现作业布置超量超时就及时反馈和整改,从而督促减量不减质,杜绝安排机械、无效训练,严禁布置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2 .规范作业批改。教师对学生的作业全批全改,倡导点评式、对话式、建议式的作业批改方式,避免单一的对错判断,强化作业批改与反馈的育人功能。

3 .规范作业指导。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和课后服务时间加强学生作业指导,指导学生基本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通过作业精准分析学情,采取集体讲评、个别讲解等方式有针对性地及时反馈,特别要强化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辅导帮扶。

4 .创新作业类型。目前中小学大多作业类型单一,在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比较薄弱,因此,我们需要从作业的形式、内容、评价方式上对作业进行整体创新,探索多样化的创新路径,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要根据学段、学科特点及学生实际需要和完成能力,合理布置书面作业、科学探究、体育锻炼、艺术欣赏、社会与劳动实践等不同类型作业。我们可以尝试布置自主类作业,改变以往“老师布置-学生完成”的常态,适当引导学生设计习题来巩固延伸课堂教学,激发他们做作业的热情和兴趣。我们还可以尝试布置跨界类作业,基于本学科的特点,体现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强调灵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创新布置拓展类作业、应用类作业、探究类作业、体验类作业、操作类作业、表演类作业等,但不管怎么创新,任何一种作业都应该立足学科本位,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科能力和学科素养的提高。

(三)健全作业机制,推动作业改革。

1 .制度管理,考评跟进。学校可制定“作业管理办法”和“作业与考试管理负面清单”,明确“作业布置和总量管理要求”,同时还可制定“作业公示制度”,发放“班级作业公示本”,定期公示。教导处组织教研组对优质作业布置宣传推广,对不符要求的作业布置整改,并纳入考核。

2 .研修培训,保证质量。为了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和水平,作业管理可作为规范教学行为的重要内容,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作业设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提高自身作业设计和研究能力。

教导处可要求教研组将作业设计作为校本教研重点来抓。研讨内容包括作业的目标、内容、数量、难度、类型等,围绕新课标和教材内容,通过选编、改编、创编等方式设计多元化、差异化、个性化的作业。教导处和教研组共同加强对教师作业设计与实施的研究与指导,定期组织开展优秀作业评选与展示交流活动,加强优质作业资源共建共享,同时通过一系列培训和研讨活动来提高教师精准设计作业的能力。

总之,“双减”下的作业破局需要多方努力,道阻且长,行则将至,思维的转变必将撬动传统的局面。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