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生活细节 激发孩子学习欲望

■李文江

《教育导报》
2022年第108期(总第3756期) 导报三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学业成绩、学习习惯等除了学校教育的作用,与家庭教育也密不可分。因此,一位优秀的家长应该善于捕捉和创造生活中的学习机会,更好地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助力。那么,家长怎样发现并抓住生活中的细节,创造和孩子一起学习的机会呢?一位一线老师以生活中的数学学习为例,给家长提供了他的建议。

利用机会,和孩子共同学习

人类最早的教育是在生产劳动和社会生产生活中实施传授生产经验、技能、社会生活的知识以及能力、行为规范,完全是自然状态下的教育。学习型家长的初始状态同样如此。

比如,晚饭后的散步时间,家长可以和孩子探讨一下速度、时间、距离的问题。家长可以这样告诉孩子:“我们每分钟走50米是速度,走了10分钟是时间,一共走了500米,就是距离。”如此,速度、时间,距离间的等量关系孩子就不难理解了。同理,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这些概念完全可以在某天带着孩子看挖土机工作时相机给孩子讲解;单价、数量、打折、总价,这些关系则可以在孩子购买某件物品时适时给孩子介绍;最初的空间概念在孩子仰望房间和堆玩积木之中形成;在人行横道等待红绿灯的瞬间,可以和孩子一起体验分秒的长短……家长善于捕捉和发现与孩子共同学习的机会,在生活中引导孩子建立起学习的意识,何愁孩子学不好?

捕捉机会,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总有一些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存在偏差,他们认为,教育就是课堂,教育就是分数,这是一种狭隘的教育观。我们倡导的教育观应该是陶行知所说的“生活即教育”。

家长怎样捕捉和孩子交流学习的机会,引导孩子的好奇心呢?先来看看下面的事例:一个孩子发现了桌面上的台历,在随意的翻动之间,他发现有些月份是30天,有些月份是31天,二月是28天。于是,孩子好奇地问家长:“哪些月份是30天,哪些月份是31天?……”这时,家长可以对孩子说:“请你用笔记录一下哪些月份是31天,哪些月份是30天……”当孩子记录完以后,家长接着对孩子说:“31天的月份我们称为大月,30天的月份称为小月,而二月是特殊月。”家长此时进一步引导孩子:“请你数一数31天的月份有几个月?30天的月份有几个月?”……家长的这些做法符合孩子的认知和探索规律,这其实就是师生互动的升级家庭版。反之,当孩子问家长这个知识时,家长如果说:“你自己看一下吧。”甚至直接不耐烦地吼孩子“这么简单的都不会”,就会在不经意间,把孩子难得的学习机会丢失了,把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积极性扼杀了。

生活中处处都是教育。乘坐电梯、步行楼梯、风筝旋转等都有很多教育机会值得捕捉。

创造机会,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

除了发现和捕捉与孩子共同学习的机会,家长还应该在生活中创造与孩子共同学习的机会。比如,孩子上一二年级时,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堆不超过十个数的正方体积木。刚开始时,边堆边数所用正方形的个数,家长也可以堆好简单的形状,让孩子从某一个方位,通过观察思考,回答所用正方形的个数。这些看似简单的游戏,对孩子今后的学习大有帮助。

针对三四年级的孩子,家长可以根据生活中的场景,训练孩子进行常见的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计算。比如,孩子今天做了6道竖式计算题,可以让他算一算12天可以做多少道竖式计算题;家长还可以在纸上画一个长方形,已知长和宽,结合图形给孩子进行通俗易懂的讲解:围绕长方形一圈就是长方形的周长,让孩子算长方形的周长,允许孩子用不同的方法,家长也可根据孩子的接受情况考虑是否教给孩子长方形的周长公式等;和孩子一起逛超市,可以通过超市里的商品标价引导孩子认识小数等。

三四年级是孩子发散思维的培养期,家长可以通过下跳棋和象棋等亲子游戏来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玩跳棋时,当对方走一步,我方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第一种情况,为自己的下一步做铺垫准备;第二种情况,给对方制造麻烦;第三种情况是既不为自己铺路,也不能给对方制造麻烦,是无奈的一步。这就是发散思维。如果家长在和孩子下跳棋的时候能用三种情况帮助孩子分析,对孩子发散思维的培养很有帮助。

生活中,还有很多场景可以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在厨房里可以用长方体的豆腐块,让孩子观察切一刀增加两个面,再观察分别沿长方体长、宽、高所切得的增加面的情况;在沙发旁喝茶时,可以把一本薄书卷起来,围成一个圆柱体,再把围成的圆柱体松开,又得到一个长方形。……

常言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家长善于利用生活中的教材,对孩子进行适时地引导,才会为孩子打开一扇窗,看到更远的天空。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