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学段壁垒 让二十大精神“接地气”进课堂

——2022年成都市举行大中小学思政课集体备课教研活动

■贾巧枝 本报记者 夏应霞

《教育导报》
2022年第109期(总第3757期) 导报三版

12月8日上午,成都市大中小学党建与思政教育研究中心在市教科院组织开展了以“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为主题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教研活动。本次一体化教研活动采用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成都市属高校思政课教师、成都市中小学政治教研员与思政课教师、成都市区(市)县党建教研员和直属(直管)学校党建负责人、成都市大中小学党建与思政教育研究中心成员、成都市党建标准化建设示范学校与培育点党委(总支、支部)委员代表逾千人在线参与了活动。

◆打造思政队伍,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

“这次集体备课活动是成都市构建大中小思政教育一体化、校内外教育一体化、知信行教育一体化的‘大思政课’工作格局的一次有益尝试。”成都市教科院党委委员、成都市大中小学党建与思政教育研究中心中小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卿子俊说,大中小学思政课之间具有连贯性、统一性,是一个有机整体。推动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要坚持全面、联系、发展的观点,运用系统思维对大中小学思政课各方面、各层次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系统推进,从而实现思政课建设有序高效、整体优化。今后,成都市大中小学党建与思政教育研究中心将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专题培训、资源共享等一体化教研教学活动,帮助思政课教师更好把握教学重点,更好推进各学段教学目标的实现。

卿子俊说,此次活动将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新理念、新提法、新论断、新要求、新部署学深悟透、融通落实到大中小学的课堂上,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广大师生头脑,打造一支信仰坚定、学识渊博、理论功底深厚的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着力推动成都市中小学校思政课建设突破学段壁垒、一体化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小学:备课程理念、备学情、备教材

成都市铁路中学校(梧桐校区)教师肖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中“块头大不等于强”的教学设计为例,讲述了该校思政课教师通过三次集体备课,确定教育目标、进行教学环节设计,并根据学情调查表,重构教学主题和教学设计的全过程。

该教学设计分为三个环节——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针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教师通过“你是成都人吗?”等问题引入,将成都作为时尚之都、魅力之城、科技之城视频让孩子们看,渐次引入成都的“硬核科技”,展示其拥有高校、科研机构、国家级创新平台;引导学生阅读我国芯片行业的“卡脖子目录”等资料,进而进入第二三环节的课堂学习。课堂以“2035年,我要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孩子们多少岁?”为结束,激励孩子们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

成都市教科院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成都市大中小学党建与思政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周玫以“小学思政集体备课备什么”为主题,从“3+1+ N”的思政课程理念、主题思政课对“主题”的理解、思政课程资源的视野与作用以及“非专职”教研组备课思考这四方面进行点评和讲解。

周玫说,3+1+ N中,“3”指道德与法治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和班会课;1指思想政治课本身的实践活动,包括文化墙对党史的介绍,课外、校外,家庭和社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馆校课程; N是目前中小学以年级为单位的选修课,空间很大,可以拓展。“集体备课要思考的,思政课要这些元素组合起来。在此理念之下,思路更广一些,这些课程背后的国编读本、省编的地方课程、校本的课程都可以作为资源。”周玫说。

除了课程理念,教师们还要备学情、备教材。周玫提问,比如如何引导孩子正确看待人才?首先,教师要学生认识到清华北大毕业的是人才。其次,让他们认识到其他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也是人才。当他们意识到自己是人才后,思考自己和国家的发展的关系。最后,形成师生共同学习的氛围,在政治启蒙的同时,完成个人生涯发展和理想价值观的启蒙。

周玫提醒教师们在备课时态度要严谨,注意专业术语提法的准确性,形成严谨的集体教案;一定要把具有仪式化的教研活动做起来,形成惯例,用常态化的工作思维,把思想政治课与自己的学科课程融会贯通、齐头并进。

◆中学:以活动型学科课程为载体

成都市双流中学教师代镕镕分享了该校集体备课成果。她说,习近平总书记的报告将教育、科技、人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科技的本质是创新,是人才的驱动,三者都指向了创新。科技创新在于青年,契合了高一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

备课中,教师们选择真实情景和视频,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回望来时路,思考为何我们要科技自立自强。教师带领同学们去成都芯谷参观、调研,学生们调研并进行成果展示,在合作探究回答:“我国芯片产业取得了哪些发展成就,存在哪些发展困境?”从而得出结论:创新是引领芯片产业发展的第一动力。“让他们走入教材,还要走出教材,在生命成长的路上前行。”代镕镕说。

成都市教科院中学政治教研员、成都市大中小学党建与思政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何博以“以活动型学科课程,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中学、进教案、进课堂、进学生头脑”为题,阐述了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中学的必要性、重要性,分析了“活动型学科课程”的内涵、特点与实施要求,强调中学思政课教师要把时效性、准确性、生动性结合在一起,通过“精巧设计——高效实施——反思调整”的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思、动心动情,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带着温度,“接着地气”,走进中学思政课堂,深入中学生心里。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思政课老师的责任重大,思政课是学生意识形态教育的最前沿,要带着温度走进学生心里,当好学生的知心人、热心人。”何博认为,党的二十大精神不能简单看几个视频、读几篇新闻,要以活动性学科课程来推进。拟定好主题,基于案例、基于问题、基于情景。

“活动任务有完整的结构、必要的体量、真实的来源,保证了学习的高效实施,活动任务要对学生有吸引力、挑战性,要解决包含知识、能力、态度的融通,不能没有知识能力和学科思维和学科的价值导向。”何博认为,双流中学的集体备课成果体现了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的配合。学生契合主题撰写调查报告,体现了过程性评价的要求,为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中学如何落地落实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高校:内容为王,鼓励专题式教学

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王美丽展示了该校集体备课成果,四川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陈驰对该备课组的展示给予肯定。他提出,高校授课教师要以内容为王,敢于创新、在教法、备课中要思考如何去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报国志向,提倡和鼓励大学进行“专题式教学”,在教学效果的评价方面要注重多元化。

陈驰说,高校教师要学好、学通、学懂党的二十大报告,整体把握、融会贯通,坚持“内容为王”,把功课做足。“第五部分在二十大报告的地位,与十八大、十九大有不一样地方,老师自己要搞清楚。”陈驰认为,大学生知识积累相对多一些,教师有必要给同学们讲清哪些地方结构性不一样,揭示党的工作重点和重视程度,在宏观上把握二十大报告。

提倡鼓励“专题式教学”。陈驰说,一节课时间里,学生要“爆炸式”学习大量有关知识,并让他们产生爱国的情怀、报国的志向,中小学、大学各有侧重的方式。专题式教学效果更好,容量更大,与中小学相比,大学这块做得相对欠缺,要注重课后评价的方式多元,评价方式主体。他希望,大学老师和管理者做一些探索,要给学生减压,增加他们知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获得感,教学才更有价值。

活动最后,成都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成都市大中小学党建与思政教育研究中心大学研究中心主任屈陆教授对活动进行了总结。屈陆认为,小学是思想政治的启蒙阶段、初中是思想政治的体验阶段、高中是思想政治尝试阶段、大学是思想政治理论阶段,我们要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身心特点,讲深、讲透、讲活二十大精神,让学生真学、真信、真用。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