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读范福潮的《一生能读几多书》,深有感触。范先生说:“人生七十古来稀,活到七十岁,应该是一个可以接受的年龄。七岁读书,每天读五六十页,平均三四天读一本书,一年读一百本,六十年读六千本。这还不包括读报纸、杂志、公文、课本,如果有些书要复读、精读、研究、摘抄,一生能读三千本书,就算是一个非常刻苦的读书人了。”这个书名特别,让我难以忘怀;这段文字中肯,让我铭记于心。拓展开来,读书不应是数量的体现,而应为己所用,懂得珍惜现在,憧憬未来。
春风拂面,我翻开一本记录小女孩碎碎念的绘本《走向春天的下午》。几米用温柔的笔触,描绘着明暗的情绪。书中的图画和文字结合看似简单,却蕴含深意: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天来了。风还是一样地吹,花还是一样地开,我们与知心朋友携起手来,一起走向春天的下午。沈从文的《在春天,去看一个人》,我从他的笔下感受湘西的淳朴美丽,那些人的纯美爱情。读他的故事,就像在春天,去看一个人——去时,欢欢喜喜;回时,爱得更深,一切都是幸福的模样。
夏日炎炎,我常常临窗而坐。于是《李渔的窗子》缓缓而来。建筑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所在时代的文化、审美乃至社会经济的综合体现。在小西的这本建筑文化随笔集中,我可以重回古代生活现场,品味古人的建筑智慧和生活美学,感知传统建筑跨越时空的文化意蕴。作为建筑结构形式的一砖一瓦、一门一窗看上去虽已远去,但其中蕴含的智慧、文化与精神陪我们走过几千年岁月,以一种隐秘的方式根植在大家的基因里,只是我们不自知:来之不易的,不会轻易远去。
秋天悄然而至。我泡上一壶茶,品味丰收的喜悦之情。茶人静清和的《饮茶小史》告诉我,那些古老的传统饮茶习俗,在今天来看,似乎渐行渐远,乃至模糊不清。其实,它们并没有被历史的烟尘完全湮没,只是顺其自然地转变、融合或沉潜于此后的茶事之中,波澜不惊,与古为新。静清和说:茶,既能给人以物质的满足,亦能给人以精神的愉悦,从这个层面讲,茶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让我们饮一杯茶吧,抵御世事的纷扰,抗拒世俗的无聊,感受饮茶的美妙。
外面飘齐了雪花。回顾着这一年的春种、夏管、秋收与冬藏,我觉得每寸光阴都是美好。这种感受,也是肖复兴在《正是橙黄橘绿时》这本书中的真诚的表达:越是无常的时刻,越能感受到亲情、友情这些人间朴素情感的可贵,唯有真心、真情能抵御世间一切不安。人生未必要遇见多么伟大的友谊,一位平常的故人,也能温暖我们的人生记忆;人生不一定要远行,手边的光阴,也一样有你想要的答案。
看着桌上黄孝纪的《节庆里的故乡》,年味就来了。这一年,尘世的喧嚣、生计的艰辛、欲念的诱惑,摧毁了读书人的宁静心态。不过,生活的诗意未必在远方,眼前所有的苟且,都可能结出丰硕的果实。我们打开一本本书,能读多少就多少,当周围的繁杂与喧哗渐渐消失,一切都将变得单纯,阅读着一个个字符,找到真正的自我,人生的每次狼狈就会变得微不足道,每一段平凡时光都可以过得充实丰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