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着长江,伴着木芙蓉的花香,记者日前乘车走过一段段山路,来到了合江县车辋镇。车辋镇西南与贵州省赤水市和合江县九支镇相接,这座藏在崇山峻岭中的小镇,称得上是一个小而美的“世外桃源”。
小而美的地方也有自己的难处,由于地处山区,人口稀少,这座小镇的教育发展此前面临着重重阻碍:师资短缺、师培资源不足、硬件设施较落后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当地的教育工作者,特别是镇上的一所乡村学校——车辋镇中心校,也因此在以往的合江县教学质量评比中成绩常处于落后位置。
在拥有大片山区的合江县,这并不是个案。面对这样的困境,如何破局?近年来,合江县教体局通过优化区域内部教育资源配置,采用示范校带动资源薄弱学校的方式,展开了一系列改革,并初见成效。其中,九支学区的建设,为彼时正陷入困境的车辋镇中心校“雪中送炭”。
从“满堂灌”到“小组教学”
课堂变得更高效
九支镇中心校是合江县区域内一所教学质量、管理模式位居前列的乡村小学,因此,合江县教体局在2022年春季学期,正式启动了学区制改革,在九支-车辋镇中心校小范围试点,开展了一系列教师交流活动。
春季学期伊始,九支镇中心校派出一名中层干部到车辋镇中心校挂职副校长,派出学科骨干教师进行支教,并协助车辋镇中心校学科教研组长开展学科研培活动。车辋镇中心校也派出一名副校长到九支镇中心校跟岗锻炼,派出4名教师到九支镇中心校跟岗任教学习。九支镇中心校团队的到来,让车辋镇中心校焕发了新的生机。
“对一所乡村小学来说,教师普遍存在业务能力不强、与外界脱节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出去学习交流的机会少,不了解山外面的教育现状。”车辋镇中心校校长谯勇说。
老师们走不出去,外面的老师可以走进来。九支镇中心校的教学团队来到车辋镇中心校后,通过随堂听课和与该校教师的交流中发现,此前这里的老师上课尽管兢兢业业,但缺乏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方案,同一学科内的不同老师也往往各上各的课,教师间教研交流较少。
为了改变这样的问题,九支镇中心校将他们的经验推广到了这里。针对车辋镇中心校老师此前“各自为政”的问题,九支镇中心校推广了集体化备课,同一学科老师在上课前,需要进行统一的教案和课件制作。为了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车辋镇中心校也一改此前不定期的教研活动为常态化教学研讨。
课改的进行,也向车辋镇中心校提出了不小挑战。九支镇中心校团队为他们“把脉问诊”。他们认为,“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当前的教学要求,教师应该更有针对性地开展分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
在九支镇中心校的引导下,车辋镇中心校的教师团体结合自身情况,对课堂教学施行了一番创新改革——小组教学。车辋镇中心校在实践中发现,可以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同一小组内集合各个成绩段的学生,学生间就能相互协作,学生也可以在合作中进行探究式学习,让课堂的主动权回归到学生。
同时,谯勇还结合在九支镇中心校学到的经验,格外注重对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现在,车辋镇中心校的老师每周都需要在周会上推送一篇教育教学类的好文章,教师闲暇之余会一起分享新近的阅读收获,成了这所乡村学校的新常态。
从校内结对到跨校拜师
教师成长更快速
教师的教学模式、精神面貌改变后,更加细致的帮扶工作便能得以开展。通常来说,青蓝结对主要在校内进行。然而,在九支-车辋镇中心校学区,老师则不局限于本校进行跨校拜师,实现青蓝结对。
喻梅是车辋镇中心校的一名青年语文教师,今年春季学期,来自九支镇中心校教龄29年的老教师刘华成了她的师傅。
有了师傅后,喻梅常常跟着刘华,走进他的课堂,学习他的教学方法。乡村学校的学生相较城区学校而言,阅读量和知识面都较小,只有利用更多闲碎时间为他们输入知识,引导他们阅读,才能“弯道超车”,为他们培养人文学科所需的素养。
“很多课文并没有要求背诵,但我会在班上要求孩子们尽可能背诵经典章节。背的多了,才能让他们学会模仿,自身遣词造句的能力才能提高。”刘华说。
刘华通过在车辋镇中心校的教学中发现,“养成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还应深入到学生行为习惯的教育中。
据了解,车辋镇中心校近六成学生是留守儿童,隔代教育现象较为普遍。因此,刘华意识到,这些学生的家庭教育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缺失,那么,学校和老师更应该承担起对学生行为规范方面的教育。
“上课前,大家要起立向老师问好、见到老师要主动打招呼;和同学发生冲突时要冷静,‘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可以规避很多冲突……”这是刘华为学生制定的小规则。
“这些规章制度虽然很小,但以前我们往往只顾着教学,忘了培养学生的这些行为习惯,在刘老师的影响下,我也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这些方面的品质。”喻梅说。
经过近一年的学区制改革,今年底,车辋镇中心校高年级在镇街综合排名中进步近十位。或许教学成绩不能代表一切,但显而易见的是,这所学校的办学更规范了,老师们更精神了,孩子们也更自信了。
谯勇看着学校里的一处处变化,不由感叹:“这一切的发生,多亏有优质学校带着我们向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