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优秀的阅读“捕手”

■胡优连

《教育导报》
2022年第115期(总第3763期) 导报四版

《如何阅读一本书》

[美]莫提默· J.艾德勒 查尔斯·范多伦 著

郝明义  朱衣译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19年9月

ISBN:9787100178181

数年前,一位资深的读书朋友送我一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并一再叮嘱我说:这本书写得真好,你一定要读。他还跟我讲了书的大致内容,如何对他热爱读书产生了帮助。可当时我正在忙着做一个教研课题,便将书搁置一边。数年过去,我的课题早已做完,可这本书却仍在书架上蒙尘。说心里话,课题完成时,我并没有忘记这本书,只是当时隐隐约约有一个疑问:自己读书多年,读过的书也算不少,难道我真需要有人告诉我“如何阅读一本书”吗?

直到今天,我将书的最后一页读完,掩卷细思,才恍然明白过来:这是一本对不同层次的读者都甚有裨益的书。正如美国作者艾德勒在书中开宗明义所写:“这是一本为阅读的人,或是想要成为阅读的人而写的书……这本书是为那些想把读书的主要目的当作是增进理解能力的人而写的。”

作者首先就为我们打破了对待读书的错误观念:读书只是顺其自然地接受书的内容,是无需任何技巧训练的事情。他用棒球比赛来比喻读者主动阅读及其阅读技巧的重要性。他说:作品类似于作者打出去的球,“球是毫无感觉的,可以被投手投出去,也可以被捕手接住,完全看打球的人如何玩法。”而训练有素的读者就如同优秀的捕手,“捕手的艺术就在于能接住任何球的技巧——快速球、曲线球、变化球、慢速球等等。同样地,阅读的艺术也尽可能掌握住每一种讯息的技巧。”

在作者的理性观照之下,阅读行为可以分为四个“渐进的”层次,它们依次是: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这四个阅读层次由低到高,前一个总是包含在后一个之中,第四层次主题阅读包含了前三个层次,也超越了前三个层次。全书就是围绕这阅读的四个层次来阐述阅读的规则,指导人们如何做一个训练有素的“捕手”。

在作者艾德勒眼中,基础阅读即所谓的初级阅读、基本阅读或初步阅读,这个层次的阅读通常是在小学时完成的。

基础阅读只是一种阅读的准备,作者认为第二层次检视阅读才真正进入阅读。所谓检视阅读,即是“在一定的时间之内抓出一本书的重点”,是系统化略读的一门艺术。当我们对一本书还不了解它是否值得我们去认真阅读时,检视阅读便可派上用场了。

分析阅读是作者划分的第三层次的阅读,它是检视阅读的提升,又是主题阅读的准备。分析阅读是我们通过阅读求知与增进理解能力的最常用方式,因此,它也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主要阐述的内容。作者特别强调,“分析阅读就是全盘的阅读、完整的阅读,或是说优质的阅读。”“在这个层次的阅读中,读者会紧抓住一本书……一直到这本书成为他自己的为止。”“分析阅读就是要咀嚼与消化一本书。”

第四层次主题阅读,是围绕某个主题对不同的书进行的阅读。作者认为主题阅读是最为主动、最花力气的阅读,因而也是所有阅读活动中最有收获的。

作者艾德勒通过四个阅读层次的划分及条分缕析,对“阅读”这种个人化的行为进行了扫描式的透视,归纳出了阅读的一般规则,其客观细致的解剖令人赞叹,让普通的读者对阅读规则有了理性的理解,无疑,这些规则对读者提升阅读的有效性会有很大帮助,它会让一个懵懂的读者走向阅读的自觉。

作者艾德勒企图对世间千差万别的所有“阅读”行为进行简约化概括,他所揭示的这些阅读规则,虽然对阅读有强大的指导能力,但就像任何解析模型一样,仍有其局限性的一面。对此,作者是十分清醒的。他承认他所归纳的阅读规则并不能做到适用于任何一本书。因此,作者在这本书中专辟一篇《阅读不同读物的方法》,分别对实用型的书、想象文学、故事、诗、戏剧、历史书、科学与数学、哲学书、社会科学进行了分类阅读指导。对此,我们要有清醒的认知,否则,机械地套用这些读书的规则,便真如古人所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了。局限还不仅于此,这本毕竟写于1940年代,后来数十年人类积累的各种阅读方法,如文件检索、精读、文本细读、跳读等,书中也不可能都讲到。

令人欣喜的是,数十年前的作者便已注意到了新兴媒体对阅读的影响,他认为,“太多的资讯就如同太少的资讯一样,都是一种对理解力的阻碍。”在今天,这个问题似乎变得更加复杂。新媒体一方面将大量的资讯以极为便捷的方式送达到人们的手上,使基础阅读变得容易,检视阅读变得简单。同时,这种便捷也带来了碎片化阅读、浅阅读,耐心的匮乏让分析阅读简直变成了稀世的珍品。另外,网络搜索与电子检索功能的发展,又让主题阅读变得极为简便。更重要的是,信息量的暴增,让知识本身已不再是稀有品,知识创新成为更有价值的行为,这对阅读的影响是深远的——这些,恐怕是作者所始料未及的。

时移世易,但人们通过阅读(各种形式)延伸个体生存体验的方式永远不会变。世界有多大,阅读就会有多久远。因为阅读终究还是一种心灵活动,而非仅仅是艾德勒所关注的技术与技巧。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