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家庭教育比以往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家校之间也需要更紧密的结合,更有效的沟通。在推动家校共育的过程中,学校教育仍然要发挥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教师也需要提升家庭教育指导力,让家校协同育人发挥出最大的效果。
近日,由四川省教育学会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分会举办的2022年度学术年会暨全体理事会议在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举行。会上,来自省内各地从事心理健康和德育工作的老师们分享了他们的经验和心得,展开了一场关于家校协同育人的探讨。
“双减”之下,构建家校共育“新生态圈”
“‘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模式具有深厚的价值意蕴。”成都棠湖外国语学校教师袁成结合自己的教学、教研经验,从“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育人的价值意蕴、问题分析和有效路径三个角度,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
袁成认为,青少年成长处在一个由家庭、学校、同伴、网络、社区各方系统互相作用的生态圈中。相较以往而言,“双减”之后,要求家校进行更紧密的结合,全方面培养青少年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综合素养。因此,“双减”背景下的家校协同更有利于构建出良好生态圈,有利于和谐社会氛围的形成。
但是,在“双减”背景下,家校协同工作也遇到了不小的挑战。袁成分析,“双减”之后,学生的自主时间虽然更多了,但家庭的督促力却因人而异;学校对家庭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因校而异;传统的升学压力下,“成绩主义”和“‘双减’背景下全面发展”之间存在差异。这些情况都会影响家校协同工作的进行,并出现权责边界不清,教师家长互推;家校沟通不畅,教师家长互怨;教育指导不够,教师家长互懵等问题。
究其本质,还是由于学校提供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内容并不能完全满足家长家庭教育的实际需求,服务的内容欠缺系统性、针对性,未形成分层分类的指导服务内容。同时,教师是主要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提供者,但面对“双减”的新形势,很多老师还存在指导能力欠缺,专业化程度不够的问题,呈现出“新手过多”的现状。很多家长对学校工作的不了解和自我认知水平的差异,也会导致他们在面对一些问题时断章取义,让双方造成误解与质疑。
那么,学校和家长面对这些挑战,该如何应对?袁成分享了几条锦囊妙计。
首先,要明晰家校共育的权责边界,学校和家庭两个主体既要明确自己的责任,也不能越过对方的边界,要在尊重彼此职责、权限的基础上,力争使各自的教育功能发挥最大效果。
其次,要畅通家校共育的沟通渠道。家校应该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多展开诸如家长会、学校开放日、家访、家长进课堂等互动,为家校沟通提供更多的场域。家校双方还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在班级微信群中随时进行沟通,家长可以及时在网络上向教师咨询教育过程中的疑惑,教师也可以多向家长展示孩子在校的各类表现,互通有无。
此外,增强家校共育的教育指导也十分重要。学校应及时向家长提供更系列化、系统化、规范化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充实拓展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内容,创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形式。教师应提升自我进行家庭教育指导的能力,家长也应积极配合学校,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指导工作中去。
孩子的改变,从家校沟通开始
成都蒙彼利埃小学班主任李佳静讲述了一个令她记忆深刻的家校协同育人故事。新生入学季,班上一个名叫春天(化名)的孩子引起了她的注意。在课堂上,春天常常“走神”,刚刚讲过的知识向他提问,他却很难应答。不仅如此,这名瘦弱的男孩手部力量也比同龄人逊色,午饭吃得也远少于其他男生。
经验告诉李佳静,春天的入学适应能力存在问题,不及时关注,将会对他后续的学习生活造成负面影响。于是,李佳静拨通了春天父母的电话。电话中春天的父亲声音浑厚而威严,接通后父亲的第一句便是向老师发问:“我要反映一下,开学第一天怎么学生走路的队列就不整齐呢?”春天父亲的“高姿态”给了李佳静一个“下马威”。
后来,李佳静了解到,春天的父亲是一位事业颇为成功的企业家,老来得子的他虽然在物质上很宠溺孩子,但由于工作繁忙,他鲜少参与孩子的家庭教育。加之社会地位较高,在家里也常常以“领导”的姿态对待儿子,一不顺心还会严厉斥责儿子,春天非常恐惧父亲,也时常不自信。
春天的母亲,是一名年轻的空姐,同时还在学习 MBA课程。繁忙的飞行工作和学习进修使得她也很少有时间和儿子相处,因此春天多数时间都是和保姆呆在一起,保姆对他言听计从。春天并没有上过幼儿园及幼小衔接课程,这样的成长经历也使得他没有适应学校生活的经验,自然就出现了在学校“跟不上”的问题。
面对这样的情况,班主任该怎么做?李佳静意识到,唯有家校共同努力,才能让春天成长为一名合格、健康的小学生。
李佳静先从春天的家庭入手,与孩子的父母以及保姆展开了深度面谈。对春天的父亲,李佳静建议他改变以往的“高姿态”,与孩子平视对话,多鼓励春天,在家里,角色是爸爸而非“老板”,闲暇之余可以多陪伴儿子一起进行户外活动,让孩子感受到父爱。
对春天的母亲,李佳静则建议她处理好工作、家庭和学习的关系。可以尝试与儿子共同制定作息时间表,努力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对儿子的教育上,平日里也可以通过诸如亲子阅读、游戏的方式,增进和儿子之间的感情。
对春天的保姆,李佳静建议她树立威信,让春天意识到保姆也是需要尊重的长辈,而非可以任由自己“使唤”的雇佣者。同时,保姆也应该放开手,适当锻炼春天的劳动技能,不要事无巨细,什么事都替他做好。
做罢家庭工作,作为班主任,在学校生活中也需要为春天制订一些帮扶计划。李佳静发现,虽然春天在学习和生活上略显吃力,但却能很好地和同学相处,也是个非常受欢迎的孩子。于是,她为春天安排了规则意识较强、性格开朗、与春天交好的同学做他的“小老师”,带动春天养成好的习惯,多鼓励春天。
为了让春天更加自信,李佳静还委任春天做班级的室外安全担当,让他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感知到老师和同学对他的信任,增强他的责任意识和自信心。
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春天渐渐走出了困境,他开始变得越来越开朗,并积极参与到各类活动中去。在为山区小朋友捐书的活动中,他被任命为“爱心募捐使者”;在参与“2021年最成都生活美学场景推介活动”中,他圆满完成任务并取得参与证书。在学校,上课“走神”的现象越来越少,饭也吃得更香了;在家里,春天开始在父母的陪同下尝试烹饪和各类户外活动,原来威严的父母成为了给予他温暖和陪伴的“伙伴”。
在这场家校协同的育人实践中,“春天”终于迎来了他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