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人才培养“组合拳”

《教育导报》
2023年第7期(总第3772期) 导报一版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四川该如何主动作为,紧扣治蜀兴川方略,围绕全省重大发展战略加强人才培养,助推高质量发展?省两会期间,记者采访了部分政协委员。

打造国家级软件设计产业和人才培养高地

省政协委员、民建电子科技大学支部副主委吴应鸿认为,工业软件是工业知识的结晶,是制造强国的“国之重器”,但目前国产工业软件企业与国外工业软件企业在运营规模、研发实力以及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对比悬殊,无法满足当前我国高速工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加强与国外一流的工业软件企业深度合作,培养国际化的中国工业软件人才,是提升中国制造业实力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为此,他建议:省政府需出台一系列切实可行扶持工业软件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同时提供四川省地方工业智造龙头企业和行业大户的企业刚需清单,瞄准“十环”,精准赋能;同时,制定和出台一批可实现“精细化手术策略”,携手国际一流工业软件企业共建天府国际工业软件孵化中心、天府工业软件创新中心、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职业培养与继续教育系统等,大力培养中国工业设计软件人才。

加强农林专业人才培养使用

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时,对保障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乡村全面振兴等提出重要要求,赋予四川在新时代打造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的时代重任。

“四川是当前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和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四川的农业农村现代化不仅直接影响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而且对确保全国粮食安全也具有重要的全局性意义。”在省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庄天慧看来,目前,我省在农业农村现代方面还存在农林专业人才培养规模需求缺口较大,“农林专业人才培养使用亟待加强。”

对此,庄天慧建议:一是加强激励保障,设立农林院校学生服务三农创新创业专项计划,给予入选计划学生资金支持和政策税费减免,加大对地方基层引进农业农村人才的政策导向、资金奖励和优惠力度;二是经费支持向省内农林院校适当倾斜,建立省内农林院校一流建设学科补偿发展机制,设立“四川省农林高校振兴发展专项资金”,促使省内农林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吸引优质教师和学生;三是优化人才培养层次结构,适度增加我省农林院校的硕博士招生指标,尤其是高层次博士招生指标;支持省内相关高校和科研院所靶向引进和精准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由省内组织、人事、农业、教育等相关部门联合编制发布我省农林重点产业和行业人才需求,提升农林高校人才培养针对性。

产教融合培养高水平生物医药应用型人才

省政协委员、成都医学院党委书记余小平关注到,产教融合实践中存在从“产教结合”到“产教融合”衔接不畅,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热企冷”等难题,急需突破现有体制机制的束缚,推动观念转变和制度创新。

“成都周边既有实力强劲的生物医药园区,也拥有水平较高的生物医药学科专业的高校,是产教融合的极佳‘试验田’。”为此,余小平建议:

一要建标准,做好医药行业产教协同的规划引领,与国家健康战略和四川区域发展需求相结合,组建全省医药行业产教人才联合培养委员会,对全省医学院校的专业点办学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并系统总结四川教育发展经验成效,为深化产教融合做好顶层设计。

二要做规范,建好专业需求契合度高的发展模型。立足四川现有的医药行业专业门类,从“人才需求数量”与“人才培养规格”两个维度,提高专业建设与行业需求的契合度。结合四川生物医药产业需求、技能需求、知识需求、学生需求四个层面进行发展模型的分析,围绕未来一段时期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规划,对职教、专科、本科以及高层次人才的层次,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优化完善。

三是要搭平台,创新产教融合模式共建产业学院。高校与生物医药产业园合作建立产业学院。根据产业园需求定制人才培养方案,打破界限,实现产业行业专家进课堂,产业行业需求前沿动态进课堂,有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推动毕业生就业创业,同时,吸引高校人才开展创新创业,进一步为创新驱动赋能。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