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在老家的变与不变

■李钊

《教育导报》
2023年第9期(总第3774期) 导报四版

《回老家过年》

作者:孙卫卫/文  张娣/图

出版社:明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9年9月

ISBN:9787570804504

春节回家是中国人的传统仪式。回家过年,承载的不仅是中国人特有的乡愁情结,更是亘古不变、绵延千年的文化传承。《回老家过年》是一本取材于普通人日常生活的儿童绘本,从一次带着孩子回乡过年之旅,在祖孙三代的温情互动中,带出了人们吃穿住用行各方面的发展和变化,而让我感受更深的是,不管生活环境如何变化,一直激励我们前行的浓浓乡情和年味温暖依旧,从未改变。

每个时代都会有一些过年的特殊符号在我们心中留下难忘的记忆,而当我们跟着时代发展大步前进时,从交通方式到过年习俗,春节都在时代的浪潮中悄然发生着肉眼可见、令人欣喜的变化。

《回老家过年》中的旅程是从高铁站开启的,崭新的高铁站、舒适的车厢、周到的服务带来的“说走就走”回乡路是“我”的春运记忆,而被每天一班的绿皮火车、拥挤的车厢、没有座位填满的“漫漫囧途”是父亲的春运记忆,一张写满乡愁与温情的火车票勾连出时间的印记。

年味,是缠在我们心头的中国结,随时代变迁年味也在发生变化。在物资相对匮乏的年代,父亲小时候最喜欢吃、却舍不得吃的花肉,而小主人公来说,花肉是想吃就能吃的寻常食物;太爷爷、太奶奶没有看过的彩色电视、没坐过的汽车,村民从未见过的联合收割机,早已进入寻常百姓的生活和劳作。而随着小主人公的脚步前行和视角转换,我们可以看到,缝纫机、收音机、纺车等当时很耀眼的家居用品,已在时代浪潮下退出历史舞台,放礼花、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给老人送欢乐和健康逐渐成为乡村“新年俗”……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藏在生活细节深处的年味、乡村日常生活的图景的细小变化,记录着国家今非昔比的巨大变化。

时常听人说,现在的春节年味变淡了,仪式感不强了。诚然,时代在变,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表达习惯都经历了巨变,欢度春节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可我们细细品味如今的春节,却可以发现春节的精神内核从未改变,在新元素的注入下,春节的内涵变得更为丰富,家国情怀依旧激荡人心。团圆是春节永恒不变的精神内核,出生、成长于城市中的“我”,回到传统大家庭,与家人亲朋团圆,充分感受到亲情的珍贵和美好、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而故事结尾的一句“明年,我还要再回我的老家过年”,更充分体现了年幼的“我”实现了对家园的情感认同,这是亲情的凝聚,也是团圆的力量。

传统是春节的精髓,时代则让传统焕发新意,做花肉、蒸花馍馍、写春联、吃年夜饭、看春晚、挂红灯笼、拜年……这些春节习俗既保留着传统风格,也不断被深深地打上生活变迁的烙印,在坚守和变迁中不断焕发新生。故事中洋溢着浓厚的“家国”情怀,长辈给“我”讲述过年的回忆,是铭记过往、感恩时代,映射乡土中国的变迁与发展,而爷爷一直珍藏送给离家的“我”的集邮册,则是传统大家庭家礼、家风的传承接续。

《回老家过年》呈现出乡土中国的“变”与“不变”,让我们看到内心深处幸福团圆的温情暖意和平凡期许,也更清晰感受到乡村生活的可喜变迁。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