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古人之诗 “育”来者之魂

■广汉市宏华外国语学校 旷维秀

《教育导报》
2023年第9期(总第3774期) 导报三版

电影《满江红》的热映,再一次让人关注到中华民族文明史流淌着一条金光灿烂的河流——古诗词。这条河流是中华文明“浓缩的精华”,是古人浓情的喷发,可以说,古诗词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园地中的“皇冠”。从事了多年古诗词教学,笔者认为,古诗词的教与学的过程需要一个精心的“养”和“育”的过程。

◆补养诗词知识

当前,我们要对古诗知识进行“补养”。首先,要让学生了解古诗词的基本知识,如有代表性的诗人,古诗的体裁,诗歌表现的形象,表达的手法技巧等。其次,了解古诗的朗读技巧,如断句、平仄、韵脚。再次,要普及古诗词的历史,从《诗经》而起,到唐诗、宋词(长短句)、元曲的演化,以及后来现代诗的出现。从文言文到白话文,再到当今的网络语言,大家交流更加口语化。古诗的“曲高和寡”,以至于古诗词已经成为一个美丽的历史符号,在我们“蓦然回首”的“灯火阑珊”处,闪着绚烂的光芒,却无法触手可及。

◆修养诗书气质

一个胸中藏诗的人,其气质不凡,胸怀若谷,自然不与世俗同。

古诗词凝练着太多古人的智慧——“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是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哲学思考;“读书勤乃有,不勤腹中虚”,是韩愈的经验之谈;《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的天马想象。“我思,故我在”,善于思考的古人,对天地万物的思考,凝聚成古诗词,在几百年几千年后的今天,仍值得我们去细细品读。不仅如此,古诗词还是古人“情正浓,意正切”时将其挥洒笔墨的产物:当岳飞怒发冲冠,《满江红》洋溢着爱国杀敌之情;当花蕊夫人被捕,吟出的《述亡国诗》充满着无奈和失望。所以,读古诗,也是读历史,因它表现得情深意浓而更能触发我们的思考。有人说,用古诗词喂大的孩子,人生必定不会平庸。“腹有诗书气自华”,腹内有诗书,人的气质自然翩翩:既恬淡又深邃。

在品读古诗的过程中,我们不断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继而获得“上善若水”的情怀,又修得“随缘”之境界,更修得“仁”的作为。

◆保养文化情怀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提炼,是文化命脉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甚至是独领风骚的一种存在。上自皇亲国戚,下至布衣白丁,都为能吟一首诗而自豪。没有谁在吟诗的时候内心无所触动,班上的学生,如果谁的诗背得多,定会受到同学的佩服;若能吟得一两个自创的佳句,就更受敬仰了。诗词中充溢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情怀,远在异国的游子,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的思乡之情融贯赤子之心;中华千年历尽沧桑,“他方唱罢我登场”的历史变迁,仍不失中华之魂。是什么让这个古国之文明不敢断绝?因为中华文化之根始终深扎于心——我们特有的古诗、古词、古曲,它们是大浪淘沙中产生的金子,熠熠闪光。如果骨子里没有流淌着中国血液,是效仿不来、难以融入的中华文化。千百年来,我们精心保养着这个根,才让它不至被历史的长河冲走。

热爱古诗词的人是具有中华文化情怀的人。“中国诗词大会”会集了不少传承者,以武亦姝为代表一代“诗词达人”,能背诵并运用上千首、上万首古诗词。他们有对古诗词深切的爱、浓厚的情,用自己的行动保养文化情怀,传承民族血脉。

◆培育传承后人

学好古诗词,用好古诗词,不仅有利于个人发展,也有利于民族复兴。以养古人之诗,来育后人之魂。古诗词教学,是民族之大业,切不可草率处之,须得老师精心铺陈,读中去品,品中去创。

古诗词教学,“读”是必不可少的。诵读古诗,读出平仄,读出断句,读出押韵,还有通假字“见”“说”“女”等,读好古诗词,一定能给学生以新奇愉悦之感。古诗词的音律、节奏,是其他文字不可取代的。诵读带来的愉悦感,真的会让人“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毛诗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清代孙洙《唐诗三百首·序》)。通过反复朗读、背诵,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感悟古人的智慧,从而内化为自己的识见。

当然,在读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对古诗词的“品”。首先,品出古诗词中诗人见识的广博,如李商隐《锦瑟》中“锦瑟无端五十弦”,出自《史记·封禅书》,“庄生晓梦迷蝴蝶”典出《庄子·齐物论》,“望帝春心托杜鹃”典出《寰宇记》等。没有博览群书,没有以诗养诗的融会贯通,没有长期吟诗作词的字斟句酌,怎么可能将立意之本与表述之法如此完美契合?其次,“品”出古诗词中的意象。如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有感》中的“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向我们营造出了一幅黄河奔腾入海、华山高耸入云的壮阔山水图。学生在读中去想象画面,品出情怀——即作者对老百姓的同情,对朝廷不作为的愤懑。再次,“品”出对运用诗、创造诗的思考。“情动于衷而发于辞”,强烈的感情是伟大诗人创作的源泉,我们教学古诗词,培养学生的兴趣与传承的焦点在于“中华民族之情”。我们要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情感善于用祖国文字表达出来,“以吐为快”,还要培养如何用如歌的诗句去描绘它。每到学习古诗词之时,我都会引导学生自创诗词,并对写得好的同学大肆褒奖。在一次次“诗词打擂”活动中,我看到了孩子们内心流淌的诗词血液在沸腾。祖国这片文化之土壤是肥沃的,他们的文化之根是深厚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国文化养一国情。古诗词,这一文化的精华,在我们的精心养护下,一定能将孩子们的心拧在一起,继而培育来者之魂。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