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延时服务助力教师成长

■张道明

《教育导报》
2023年第14期(总第3779期) 导报三版

开展课后延时服务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帮助家长解决“三点半”接送难题等实际困难的重要举措。笔者以为,课后延时服务,能够让教师增强教育服务观念,树立协同育人思想,建立学科融合意识,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可以成为教师成长的重要推手。

一、课后延时服务,让教师增强教育服务观念

课后延时服务是一项惠民利好的政策。课后延时服务中的“服务”二字,凸显出教师为学生和家长服务的宗旨。“教育是一种服务”的观念在国际上早已流行,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在东亚和欧美一些国家,甚至提出了办“以客户为导向”的教育。学生是学校教育的最主要“服务对象”,学校的各项工作就构成了一种“服务链”,最终由教师将一种优质的教育服务提供给学生。

就课后延时服务而言,教师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受益的是学生和家长。教师参加课后延时服务,能够进一步把“教育的对象”变成“服务的对象”,帮助教师重新树立教育观念——教育应该为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为发掘每个孩子的潜能和创造力服务。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后延时服务过程中,增强责任心,用心辅导,用情陪伴,用专业支撑,努力想学生所想,帮助学生克服学业难题,发展个体兴趣特长;急家长所急,彻底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真正成为家长放心,学生受益的服务者。在“教育是一种服务观念”比较淡薄的今天,课后延时服务能够强化教育是一种服务的观念,增强教师“以人为本”的服务意识,这对改变教师对教育的认识,提升教师的职业境界,大有裨益。

二、课后延时服务,让教师树立协同育人思想

有的课后延时服务并不像平时上课一样,一个教师负责一间教室和一群学生,往往由多位教师协同,在一个空间面对不同的学生、或负责同一项目的不同环节。应该承认,这样的方式增加教师工作的难度,且特别强调教师之间的默契配合、彼此理解与支持,环环相扣、互相支撑,才能相得益彰。

课后服务要真正服务于学生,就要让不同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和多方面成长。譬如,某个班级学生,有的语文作业困难,有的数学作业困难,有的可能学业上没有困难,那么负责该班级课后服务的教师就要通力合作、彼此协调、各负其责,让学业有困难的学生得到帮助、扬长避短,学有余力的学生发展个性特长、拓展视野。再如,有的社团活动,需要设置一个主教、一个助教,主教和助教要良性沟通与协作,进行科学分工、各负其责又有机统一、协同育人,才能让课后社团活动真正起到发展学生,成全学生的应有之义。

毋庸置疑,课后延时服务需要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工作机制,迫使教师打破“各自为政”的育人状况,开始思考“同向同行、协同育人”,架构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思维模式。

三、课后延时服务,让教师建立学科融合意识

长期以来,每一学科就像一个封闭的空间,教师“画地为牢”,只关注学生在自己所教学科中的发展,忽略了其他学科的价值和意义,致使学生孤立地学习某种学科,学科之间没有架设起育人桥梁。2022版新课标明确规定,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开展综合性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要求加强课内外学习有机融合,整体规划课后服务与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根据需要在课后服务时间内安排体育与健康、劳动、班队活动,开展科学探究、社会实践、艺术活动等,保障课程实施,发展学生特长。

事实上,课后服务课程综合性比较强,不局限于某个学科,而是基于某个主题下的项目化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打破了学科之间的壁垒,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比如,有的学校开展以“我与春天有个约会”为主题的综合性实践学习活动,组织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让他们调动眼耳口鼻等多种感觉器官感受春天的气息,搜集描写春天的词语、古诗;用画笔画一画春天的样子;学唱有关春天的歌曲;编排表现春天的舞蹈;办一张春天为主题的手抄报;到地里学习播种……不一而足。上述内容,学生根据个人喜爱和特长选择性地学习,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全部项目。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建立跨学科学习概念,增强学科融合意识。基于上述思考,课后延时服务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帮助教师走出学科封闭孤立育人模式,建立跨学科育人的意识,实现学科融合全方位育人目的。

四、课后延时服务,让教师提升资源整合能力

课后延时服务内容主要是安排学生正常放学后的看护、做作业、自主阅读、体育、艺术、科普活动,以及娱乐游戏、拓展训练、开展社团及兴趣小组活动、观看适宜小学生的影片等,具体课程活动安排由各校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决定。

课后延时服务呈现出的课程内容要符合该阶段学生的认知思维水平和心理年龄特点。事实上,上述课后服务内容所涉及的课程资源并非现成,哪些内容适合哪个年段的学生,哪些内容能够激发学生某方面的潜力,何种呈现方式符合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何种活动形式能够让学生喜闻乐见,怎样组织开展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以及人数的确定、小组的划分、环节的设计……这一切,需要教师广泛收集、认真筛选、精心梳理、科学整合。

当前,教师应主动担当作为,充分挖掘利用资源,让每个学生有机会选择适合自己感兴趣的、能够发展潜力的课后延时服务课程内容,如此才能发挥教育效果,达到预期目的,课后服务才可能成为新的育人平台。毫无疑问,教师在搜集、筛选、整合课程资源过程中,能够增长知识见闻,增强资源利用意识,学会站在学生角度筛选课程内容,训练了提炼整合课程的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作者单位:宜宾市屏山县学苑街小学)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