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知识与音律合拍 让文化与节奏共振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民谣童谣的使用

■新疆库尔勒市第八中学18中校区刘璟

《教育导报》
2023年第22期(总第3787期) 导报三版

有幸生长在美丽广袤的新疆,在少数民族学生占据绝大多数的课堂上,如何能够丰富而有趣地传递语文学科知识与素养,播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精妙,让学生对祖国悠久的文明产生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些问题困扰着我。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上以尊重各民族文化、深入了解学情和学生认知心理等基础上,尝试以民歌童谣顺口溜等方式进行课堂朗读、背诵、知识总结、课文改写等语文活动,取得了显著效果。九年级的孩子用诵读童谣的方式在读书节上背诵了《强国有我》,由此爱上了晨读暮诵,七年级的学生也因此熟记了审题要领、答题思路、作文规范,在考试中成绩斐然。

我在课堂上对民谣童谣的使用,是一次无意识的巧遇。当时在上《回延安》一课,孩子们对于“信天游”这种民歌题材陌生,对于文中的革命情愫和重逢喜悦也一脸漠然,然而,当我提议大家用手拍桌面打起节奏来朗诵全文时,全班都振奋了,其中一个善于演奏手鼓和冬不拉的孩子,还哼起了维吾尔舞蹈乐曲,本想制止他的自我陶醉的表演,然而那个熟悉的节奏响起在我的耳畔:

“咚巴拉咚巴咚咚嗒嗒……”“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恰到好处的合辙押韵,让我灵机一动:“同学们,让我们试着用节日的鼓点节奏来读课文!”顿时,全班热情高涨,读到位了,顺带的情感线索,故事发展经过游刃而解,甚至连延安的变化,亲人们的牵挂,对故土的深情,对祖国母亲的热爱也都顺势被学生自己总结了出来。

欢快的节奏,激发了孩子们心底的热情和快乐,让语言的学习,多了几分活泼与灵动。

有了这样的初试成功,我在接下来的《诗经》教学中,也添加了朗诵脚本设计,让学生们感受诗歌中严整对称抑扬顿挫的节律美,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韵味美,含蓄委婉铺陈回旋的婉约美。有部分女生还为诗歌配了乐。不到一周时间,这“诗经二首”就成了孩子们口唯心诵的经典篇目,人人能背诵,丝毫不需要老师苦口婆心地费劲催促。

优美的旋律,唤醒了孩子们对青春美好的向往和热爱,也让枯燥的背诵变得唯美而浪漫。

换种方式学语言,打开思路提素养,让我看到了新课标下对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师的新要求,也笃定了自己的尝试是正确有效的。于是,在我重新回头教七年级的时候,面对着一群刚小学毕业、童心未泯的维吾尔族孩子,就有了我在写作教学和阅读教学中自创顺口溜进行重难点总结的尝试,效果依然不错,孩子们的期末成绩一跃成为了年级第一。

具体做法是:散文教学中,引入古诗词改编的对称句,每一句对应一种修辞手法,并品析手法的妙处,如“好雨也能知时节,拟人赋雨人格化,生动形象有感觉,一用妙笔就生花”;再如,说明文阅读中,编写了如下口诀“说明对象不能少,时空逻辑看全篇,语言表达科准严,科学态度记心间”;面对写作中书写格式欠规范的现象,我梳理了写作格式规范要求顺口溜“一个标题很亮眼,两种人称可以选,三个层次很明显,四种修辞有文采,五六个成语,七八个美句,九十个段落,再来题记小标题,鲜明点题的首尾段,写好作文也容易,按照规范来你最棒!”

通过以上教学实践的摸索和尝试,我发现民谣童谣特有的朗朗上口、明白易懂、短小精悍的特点,非常适合学生在语言学习中的使用,它能够广为传播和轻松记忆的优点,可以成为我们课堂教学的得力助手,我也会不断研究童谣民谣等其他语言范式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让语文课堂有智、有味,更有趣。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