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道”到“做到”: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课

■许大成

《教育导报》
2023年第25期(总第3790期) 导报三版

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颁布为标志,我国中小学全面进入核心素养时代。核心素养时代呼唤教师遵守新课标,秉持新理念,实施新教学。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很多老师虽然脑子里有新思想新观念,但课堂还是旧的,没有将自己所掌握的知识付诸实践。这说明,学以致用并不是自然而然发生的。如何把“知道”转化为“做到”,实现知行合一,不仅是实施高质量教育的“必答题”,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修课”。

一、坚持刻意练习,在科学把握与深度理解的追求中,形成结构性认知,实现“知识层面”的转变

“知而不行,是为不知”,王阳明的这句话耐人寻味。不少教师仅把学习停留在“看”和“听”的轻松层面,无意中把读了多少书、知道了多少名词当成了目标。其结果是,大脑中堆砌了一堆信息,零碎无序,缺乏纵深,看似知道了新课程,但遇到具体问题还是一头雾水。这种浮光掠影的浅表性学习不可能带来真正的行动。只有聚焦目标,专注系统地“刻意练习”,才能科学把握新课标新教学,形成对问题的“洞察”与“澄明”。譬如“大概念”,这是实施新课程“绕不开”的重要概念,我们要真正理解它,必须把它拆解为“大概念的意蕴”“为何提出大概念”“大概念怎样概括和提炼”“大概念教学如何开展”等根本性问题,然后沉浸其中,读书、听讲座、做笔记,苦读、倾听和精研,再慢慢地梳理、咀嚼和消化,直至形成结构化认知,从而把自己对大概念的理解推向崭新的高度。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遭遇许多挑战,而这恰恰是刻意练习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如果你从来不迫使自己走出舒适区,便永远无法进步”。

二、坚持绿色思维,在课程政策和应用意识的召唤下,形成积极开放的成长心态,实现“态度层面”的转变

当前许多新课程培训,关注理念提升和方法改进的多,关注人的精神提升和态度转变的少,而后者恰恰是影响行动的强大力量。消极封闭的心态,永远不可能消除知与行差距。从课改实践看,一旦遇到与教学惯习有反差的新理念新方法时,老师们就容易抵触排斥。以“单元教学”为例,据笔者观察,习惯于“课时教学”的老师们,对待单元教学,存在老子所说的三种态度:“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而其中将信将疑的“中士”,不以为然、哈哈大笑的“下士”,绝不在少数。因此,要实现“态度层面”的转变,首先要把“勤而行之”作为第一响应。新课标是国家的课程政策,体现国家意志。作为一线老师,必须自觉遵循,积极响应,做到不旁观、不犹豫、不抱怨。其次,要把“积极开放”作为第一心态。坚持绿色思维,加强积极心态的培养和训练,自觉参与,乐于改革,全身心地投入。再次,要把“我怎样才能用到它”作为第一反应。增强应用意识,把大单元的理念之新、目标之新、内容之新,方法之新,千方百计转化为自己的思考和行动,努力沿着课程改革新方向,踏上新赛道,跑出新成绩。

三、坚持持续跟进,在理念坚守和榜样引领的修炼中,赢得问题解决的智慧和力量,实现“行为层面”的转变

首先需要“理念的坚守”。理念很多,也很美好,但解决问题才是关键!因此,不要在“理念1”和“理念2”之间彷徨和漂移,而要在“理念”向“实践”的转化上下足功夫,否则,势必从根本上丧失行动的力量。实践中,既要建构大框架,又要推敲小细节。通过突破层层障碍,打通从知到行的最后一公里!其次要借助“榜样的引领”。通过青蓝工程、名师工作室、备课组等平台,为自己找到具有爱心和智慧的榜样,这个导师,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个团队。借助榜样,实施作家赫伯说的“五步式”跟进计划,即“跟我说明,做给我看,让我尝试,观察我,表扬我的进步或进行修正”。最后要倾听“智慧的声音”。马克思指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这里的“间接交往”,主要是通过阅读来实现的。面对行动跟进中的挑战性问题,用一颗求解践行的心,去聆听、思考与行动,努力做到:读名著,看看专家怎么说;读杂志,看看同行怎么说;写反思,看看自己怎么想;做改进,看看这样行不行,不断在修炼中推进课改行动的优化、迭代和进阶。

综上所述,从知道到做到的转变,既是我们“知难而上、破难而行”执著追求的生动“演绎”,又是我们“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崇高情怀的美丽“绽放”。它源自“愿景的召唤”。新课程旨在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是教育者的心灵诗学,立意高远,能把我们带向成长的远方,值得充满劳绩的人生,诗意地栖居。它行于“成长的自觉”。从知道到做到,需要我们主动选择挑战,积极探索未知,自觉以学促自明,以思促自得,以省促自立,以行促自成。它朝向“过程的迷人”。从知道到做到,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需要经历从不完美到完美的过程。但正因如此,才使得我们的努力不枯燥、不单调,才让我们在活跃中有宁静、苦斗中有成功、差异中有爱,进而真正领悟到教育学是“迷恋他人成长的学问”。

(作者系江苏省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