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熔断机制”能解决孩子的“困境”吗?

本报记者 张玥

《教育导报》
2023年第27期(总第3792期) 导报一版

据媒体报道,江苏省常州市某小学近日发出通知,宣布为保障学生充分的休息时间(10小时睡眠),春季学期学校将严格控制作业总量与时间,启用9点“熔断”机制。即超过晚上9点,采取无条件停止做作业的措施,未完成作业的第二天也不用补做。

该新闻一经报道便引起热议,在这场关于课堂作业减负的改革实践中,有人拍手叫好:孩子按时休息终于能得到“强制性”保障;也有人忧心忡忡:孩子的“拖延症”会不会更严重?作业量不够是否会影响学习成绩和学习质量?实际上,“冲上热搜”的并不是“作业熔断机制”本身,如何让课堂作业“提质增效”,才是眼下学生和家长更关注的话题。

“熔”的是量,“熔不断”的是质

“作业熔断机制,实际上是一个儿童的保护机制。”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家庭教育首席专家孙云晓表示,对待儿童的问题,有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尊重,他们的成长规律需要得到尊重和保护。

孙云晓称,孩子的身体健康有三要素,第一是睡眠,其次为饮食、运动。国家规定,小学生每天的睡眠时间应达到10小时,初中生为9小时,高中生为8小时。“这是一个对未成年人健康很关键的因素,但多年来难以保证。”

保证孩子能够得到充足的休息,这是高质量完成学业的前提,也是提高学习质量的先决条件。因此,判断“作业熔断机制”利害的标准,应该以促进孩子学习实现“提质”为前提。

具体而言,根据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财政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孟久的观点,完不成作业的原因一方面是作业量过多、过难;另一方面则可能是学生存在拖延、效率低、学习能力较差等个人问题。

在“作业熔断机制”下,平日学习效率较低、爱拖延的学生,有可能利用“作业熔断机制”的“漏洞”,故意把作业拖到第二天,以便不补作业,长此以往,学业表现就会出现落后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父母应该加强对孩子作业的督促检查,保证孩子能够在规定时间内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我们还需将学校所提供的课后服务和作业管理统筹考虑。“双减”政策要求各地学校所开展的课后服务能让学生在校内完成大部分作业,且教师对不同学情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如果孩子在参加了课后服务后回家仍然难以在9点前完成作业,家长可以及时和老师沟通,课后服务的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内容设置是否科学。

因此,家长要根据孩子自身的表现情况来判定是否启动作业“熔断”机制,不能一概而论。

“写到深夜”无益学习,作业不是越多越好

据记者了解,部分家长仍然抱有“作业越多,对提高学习质量帮助越大”的看法。即便很多孩子可以在学校、在9点前完成作业,家长仍然会认为“写到深夜”是一件对学习有益的事。

那么,作业真的是越多越好吗?拥有近30年从教经验的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李彩霞表达了自己对“家庭作业”的见解。

首先,布置家庭作业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和巩固知识。很多学生在课堂上存在“耳朵学会,但脑子没学会”的问题。“这种情况反映出学生并没有将知识内化,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李彩霞说。这就需要学生通过做作业检验学习过程中对不同知识的理解程度。发现不足,巩固已经掌握的内容,并在这一过程中启发独立思考能力。

其次,作业还起到了解学生学情、督促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作用。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需要通过布置的作业,来督促他们掌握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前作业多是因为大多数人迷信量变才能实现质变,但量的积累应该是日积月累,而不是一蹴而就。”李彩霞建议,倘若不放心孩子是否能通过较少的作业量掌握知识,那么家长可以重点检查孩子作业的质量,而非数量。

此外,李彩霞谈到,在她过往的教学经历中,不少学生曾出现因为某个学科作业量过多,便对学习怀有排斥心理,甚至破罐破摔,干脆不写作业的情况,挫伤对学习的兴趣。“家长应该让孩子感受到学习是一个轻松享受的过程,‘作业熔断机制’其实也有着一层目的,学习好不是靠废寝忘食才能实现。”李彩霞说。

如果一味地追求作业量的加大,忽略学生完成作业过程的这些体验,成为了一种负担,也没有时间去进行思考,疲于应付繁冗的作业,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也就失去了布置作业的真正意义,当然也无法实现布置作业的真正目的。

事实上,家长过分迷信多做作业才能提高成绩,是将成年人的焦虑情绪转移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纵观那些从小到大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绝大多数是将课堂作为掌握知识的主阵地,而非通过大量重复机械的课后练习。因此,面对孩子日益减少的作业量,家长应该保持平和的心理状态,正确认识家庭作业的目的,切勿过分“鸡娃”。

平衡好作业和休息时间,这样写作业最高效

要想平衡好孩子作业和休息时间,关键在于提高完成作业的效率。成都市龙潭小学语文教师兼班主任、PBL项目式课程教研组长魏迪结合自己的教学教研经验,为学生们提出以下建议。

做好作业的第一步,是提前做好作业计划。首先,动笔记下当天的作业,再根据作业情况进行分类。可按照难易程度进行分类,也可按照学科进行分类,总之,心中要对作业有全面的掌握,避免遗忘作业。其次,做作业前调整好状态。可以提前满足喝水吃饭等生理需求,避免在做作业的时候进行其他事宜,打乱做作业的节奏,分散注意力。同时还要准备好当天完成作业所需的学习工具,如作图工具、教科书等,避免来回翻找,浪费时间。

第二步是要合理规划时间。比如,限定自己在15分钟内完成单项作业,一旦时间到了就停下来,观察自己没有完成的题目是因为不会做,还是会做但没有时间完成。如果是会做,但由于前面思考时间太久没有时间,这时就应该提醒自己,下次完成作业时要提前完成简单的作业,将比较困难的作业留在后面去攻克;如果剩下的作业都是不会做的,可先放置在一边,去完成其他作业。千万不要在这时寻求帮助,不会的题最后放在一起,稍后集中解决。

利用碎片时间同样十分关键。魏迪认为,学生的课间、午休、自习等碎片化时间其实也是可以利用起来的。动作较慢的孩子可以将简单的作业安排在碎片化时间完成,这样在延时课前已经完成了大部分作业,就能在延时课时全力思考比较难的作业,或在这时请教老师,轻松解决难题。

写作业时先难后易,是提高效率的“小窍门”。魏迪建议,在进行作业分类时,可以优先完成较难的作业。在学校可以和老师、同学充分交流,在思考和讨论中获得解决的办法,当把难以完成的作业处理后,剩下比较轻松的作业就能提高完成作业的信心。

第三步是及时复述知识要点。学生可以尝试关书复述当天学习的知识,如果不看书就能复述所有知识要点,说明这些知识要点已经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那些无法复述的,也许就是需要进一步复习的。通过这个过程,学生能清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并及时复习,复习后再完成作业,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