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教育的不止是孩子

■商艳燕

《教育导报》
2023年第28期(总第3793期) 导报四版

■商艳燕

我小时候的课本中有这样一篇课文:小男孩不小心打碎了花瓶,怕妈妈骂,于是赖到小花猫头上。小花猫“喵喵”叫,男孩感到愧疚,又主动向妈妈承认了错误,妈妈原谅了他。

故事的本意是引导孩子要有诚实的品德,说谎是不应该的,要学会知错就改。可是我做了母亲后,总觉得这样解读故事是对孩子的不公平。

故事中的小男孩为什么下意识想到的会是怕被妈妈骂,而选择说谎呢?大抵是来自生活的经验。他知道自己犯“错”后的后果,已提前预见到迎接他的将是家长的暴风骤雨,为避免这种伤害,他会不由自主地选择自我保护。那就是用说谎来逃避该自己承担的责任。

在这个分析中,我们是把孩子首先置于一种犯了错的位置来讨论的。但事实上,我们抛开成人与孩子,只谈摔碎花瓶这件事,它真的是一桩“罪大恶极”的错误吗?

孩子只不过是不小心碰掉了花瓶,如果不是孩子,而是我们成人不小心碰掉的花瓶,我们最多有一点点懊丧与不快,然后就会选择下一步行动,找清洁工具将碎片收拾起来。但这种事为什么一放到孩子身上,就成为了孩子“顽皮”的证据了呢?

无非是成人潜意识里的一些观念在作祟。首先物品是成人的而非孩子的,孩子没有拥有物品的权力,也就没有打碎后免责的权力;其次对于金钱的过分在意使得成人在孩子打碎后感到不愉快;第三是成人有凌驾于孩子之上的发脾气的特权,可以不顾及孩子的心情而只考虑自己的感受,所以先责骂一顿为快。

很多大人太把自己当“大人”了,以为孩子还小,没有足够的感知能力,只需要听凭成人的指责就够了。更为可怕的,成人端着一副教育家的面孔,以为自己说得全对、做得全对。其实世上哪有完人?成人并不是做了父母就自动成为了圣人。成人也当明白,自己终生都处在一个学习的过程中,而非教育的终端。

小孩子的成长本身就是试错的过程,他通过一次次的失败与试探而找到方法、积累经验。成人对于物品的过于看重会使得内心失去对孩子的关怀。当物品摔碎后,木已成舟,物品不能复原,那么重要的事情应当是首先关心孩子有没有受伤,其次是引导孩子如何在以后的活动中规避此类错误,这才是爱与成长的方式。

故事不能只被拿来教育孩子,也应当教育不懂为人父母的成人。

动画片《小猪佩奇》里一则则短小精悍的家庭小故事就起到了正面引导的作用。无论佩奇有什么看似古怪的举动,爸爸妈妈的语言都始终是温暖的、善解人意的。它们的言谈向我们提供了一种正确的家庭成员之间交流的模式,那就是不要时时带着批判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要用积极、阳光、鼓励的语言和孩子去交谈。我们看这样的小故事时常常会觉得内心温暖,这恰说明美好的语言对于心灵的滋润是胜过吼叫、批判教育的。

与其对孩子说“不要”“不许”,不如直接告诉他应该如何去做,以及做了之后的后果。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只去做正确的即可。

为我们提供温暖的家庭交流模板的故事,还有瑞典“童话外婆”林格伦的作品。她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又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形象,也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又一个温情脉脉的家庭环境。小朋友不高兴了,要“离家出走”,躲进自己的小天地里去,妈妈就会对他说很“伤感”的话:“啊,没有了小佩勒,我们的圣诞节该多么伤感,一切都没有意义。”小朋友就知道爸爸妈妈原来是这么爱他。父母总是大方地向孩子表达爱,对孩子的一些小任性也一笑而过,同时对孩子的天马行空表达出认可的欢喜。这是一种爱的氛围下的家庭模式,每每读来总让我感到心灵震颤,仿佛自己是那个带点任性的小孩子,正在被想象出来的父母好好地爱着。

我希望我们的童话故事里,也常常出现这样阳光明媚的父母,他们不以批评孩子摆着妄自尊大的面孔,不自以为完美无缺而总是对小朋友毫无理由地横加指责。成人要学着拥有柔软的心灵,能够体恤孩子的弱小无助,帮助他们解决各种生活难题而不只是嘲笑与指责。

我认为创作故事的作者应当提升自己对儿童的共情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让故事有真正教育启迪的作用。

德国童话作家米切尔·恩德也很善于把握儿童的心理,我非常喜欢他的《去往圣克鲁次的遥远之路》。家里有了小妹妹,作为哥哥的小男孩感到自己受到父母冷落,于是故意摔门大声说话以引起父母的关注,并且还逃学。

作者通过小男孩逃学路上的种种幻想经历,向父母揭示儿童心灵中产生的巨大风暴。最后父母的担忧与关心化解了小男孩的感伤。故事不仅是孩子的心灵解说人,也是父母反思的钥匙。我们不能只看到孩子表面的异常行为,更要去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

台湾当代儿童文学作家林良有一部经典作品《小太阳》,每读都倍感温暖。爸爸、妈妈、三个女儿和一条小狗,一个屋檐下就是一片晴朗的天空。“我们忘了窗外的世界,因为我们有我们自己的小太阳了。”3个孩子各有个性,身为父亲愿意包容理解。老三占二姐的学习桌玩玩具,第二天爸爸给她买了个属于自己的小桌子。问题出现时,父母不是抱怨孩子捣乱,而是积极想办法解决。小娃娃找不到东西,描述不清,爸爸不嫌烦,而是耐心地帮忙直到找到。一篇篇来自家庭日常的小情景故事,却折射出温情教育的光辉。

在谈到亲子关系这个问题时,我们必须要提到老艺术家丰子恺。他漫画中的浓浓童趣中其实体现的尽是教育的真谛。这是因为他本人也极爱孩子,他有多篇散文写的就是家庭日常之乐。他有一句话说得好:“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这小燕子似的一群儿女,是在人世间与我因缘最深的儿童,他们在我心中占有与神明、星辰、艺术同等的地位。”我想,从这些老艺术家的身上我们应该领会到,父母要学会爱孩子,这样才可以使爱得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教育也好,故事也好,首先要学习的应该是成人,而不是孩子。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