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 立足本土 构建体系

——第八届全省教研室主任论坛侧记

■本报记者 夏应霞

《教育导报》
2023年第31期(总第3796期) 导报三版

3月21日,来自全省21个市(州)183个县级教科院(教研室)负责人齐聚四川省教科院附属小学,参加第八届全省教研室主任论坛,共同探讨构建我省高质量教育科研体系的思路和举措。中国教科院未来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曹培杰作专家报告,绵阳市教科所等八家单位作会议交流,四川省教科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廖德斌传达了全省教育科研工作会议精神。

专家报告

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未来教育

“教育科研人员要把握时代的脉搏,要站在引领未来位置。”论坛一开始,中国教科院未来教育研究所副所长曹培杰从农业时代的教育形态说起,谈及班级授课制产生的工业化背景。“而今天,教育数字化时代正在到来。”曹培杰说,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经济增长动力及社会分工体系都在发生深刻变化,工业革命以来所建立的教育体系正在急剧过时,社会转型必然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他从“赋能学习变革”“重构课程体系”“重塑学习场景”三方面分享教育数字化给未来教育内涵和样态带来的影响和变化。

一是赋能学习变革。曹培杰认为:“未来课堂将从依靠经验转向依靠数据,在学生数字画像和学科知识图谱的支持下,制订个性化的资源推送方案,实现尊重差异、发现差异、利用差异、发展个性的精准学习。”他说,翻转课堂就是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学生在课外利用自学完成知识传递,课内则通过自主学习完成知识内化,实现了一种数字化条件下的先学后教。

“教育数字化旨在打破传统课堂一刀切带来的优生吃不饱、学困生吃不了的困境,推动实现大规模的个性化学习。教育数字化要创造一种新型学习形态,打破班级、年级、学科的界限,开展跨年级共享教师、跨学校选修课程、跨区域协同教学等方面的实践探索,让课堂呈现新的活力。”曹培杰说,未来课堂把规模化教育和个性化学习融为一体、有机结合,把标准化的教育变得差异化、人性化。

二是重构课程体系。曹培杰说,未来教育要强调以真实问题为核心进行课程再造,回归知识本质,突破学科之间的界限,采取删减、融合、增补等方式,推动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特色课程系统化。

三是重塑学习场景。教育数字化转型将实现学习场景互联,利用可穿戴设备和自然交互技术,让学生在教室里就能和科学家联合开展实验、与工程师共同研发项目、与艺术家合作完成作品。“打破车间式教室布局”“创设非正式学习区”“把全社会变成学生的大课堂”,曹培杰说,未来,学习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博物馆、科技馆、田野、农场、工厂,任何可以实现高质量学习的地方都是学校。

“未来教育将从‘批量生产’模式走向‘私人定制’模式,学生可以用他们最喜欢、最适合、最有效的方式进行学习,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量身定制的教育服务。”曹培杰说。

经验交流

立足本土聚焦改革

经验交流环节,绵阳市教科所等就如何立足本土实际、创新开展教科研等工作进行了经验交流。

立足绵阳市情,聚焦“三新”改革,提升教学效能,绵阳市教科所将调研作为工作出发点,将系列培训作为工作的先手棋,将课堂教学作为改革的落脚点,将检测和评估作为新的抢跑优势,全市高考综合改革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凉山州教科所抢抓机遇,努力开创教科研工作新局面——去年4月,全州教育发展大会召开,明确通过3-5年的努力,全力推动教育整体发展水平与先进地区差距不断缩小,主要指标接近或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实现凉山教育追赶跨越发展。

成都市青羊区教科院聚焦职能转型、服务升级、专业精进三大维度,全力构建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专业支撑体系。

德阳市旌阳区教培中心立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水平,突出课堂、作业、课后服务,努力发挥教研机构专业支撑作用,推进“双减”落地落实。

“回归乡土,回归本质。”广元市利州区中小学教研室重点关注教育发展的短板和痛点——农村教育,引导农村教师亲近教研、智慧教研,增强研究效益,提升研究能力,促进了区域良好教育生态的形成。

省教科院附小从建校之初,就着力构建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管理体系。把“评”作为核心,以“评”牵引“教”和“学”的过程、内容、方法、场域,建立结果导向下的教学管理体系。

工作思路

构建高质量教育科研体系

论坛最后,省教科院党总支书记、副院长廖德斌传达了2023年全省教育科研工作会议精神,并通报了省教科院2023年工作思路——

一是开展有效落实立德树人机制研究。持续做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工作,深化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加强思政课教师能力提升培训等。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抓手,继续推进“‘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征文”“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品格教育”成果推广等工作。建立中小学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开设省级家长学校,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二是开展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优质均衡发展研究。加强教育数字化研究。持续推进全国首创的常态化课表化省级网络教研,力争2年内,学校参与率和教师参与率均达90%以上。加强义务教育优质发展共同体领航学校培育研究。以“托管帮扶工程”助力县中振兴。

三是开展“双减”“双新”背景下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持续深化课程改革,促进课堂提质增效,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深入实施,深化“五育并举”背景下中考改革研究,加大校本教研和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

四是持续加强民族教育研究。加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研究。完善教研平台,优化教研模式。打造民族地区本土专家团队。

五是加强四川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研究。以《四川省职业教育条例》立法论证、修改完善工作为引领,推进我省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建设,引导全省职业院校高质量发展。开展省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新模式研究。开展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建设研究。

六是研发《教育科研机构专业服务能力发展指数》。

“愿大家在教育科研的春天里感受阳光的温暖和花朵的芬芳!”廖德斌表示,我省教科研工作将对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战略部署,构建高质量教育科研体系,加快建设新型教育智库建设,为建设教育强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贡献力量。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