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在嘴边的“跳楼”

——生命教育的再认识

■成都市新津区实验初级中学 刘玉琼

《教育导报》
2023年第31期(总第3796期) 导报三版

小王(化名)经常有暴力行为,常被同学告状,也被老师批评。假期之后,他的假期作业一点也没做,老师要求他抄写一篇作文作为惩罚。与老师对抗三节课后,小王仍一个字没写。课间操时,小王不下楼,班主任找同学请他下来,同学下来说:“小王不下来,他说他要跳楼。”班主任连忙奔上楼。小王远远地看见班主任后开始往后跑,边跑边大喊“我要跳楼”,并做出翻栏杆的举动。随后,班主任及时拉住他,带进办公室,让他平复心情。自此,小王只要被老师批评,他就喊着“跳楼”往外跑。这也导致班主任的神经时刻紧绷着。

◆通过现象看本质

这种案例不罕见。有两个原因使然:学生方面往往存在“暴力倾向、性格顽固”;老师方面存在过分批评的现象。这两种条件的共同作用,会导致问题学生无法正视生命的价值,认为只要批评我,我就用生命作为威胁的手段,进而变本加厉,成为恶性循环。

这一现象背后隐藏着:一是部分青少年自我迷失、道德衰落、身心龃龉、虚度时光,满足不了愿望时以“自杀”要挟家长或老师,是一种恶劣无知的手段;二是教师学科本位思想重,忽视生命教育;三是家校引导用力不当,把生命教育与安全教育简化混淆,导致学生对生命的认识肤浅,对生命态度随意、意识淡薄,根本谈不上热爱生命。

◆强化青春期教育

当学生暴露出生命意识淡薄,而家长也手足无措的情况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领悟生命的意义、重视挫折教育,强化青春期教育。

首先,要改革课堂教学方式,注意个别辅导,及时召开主题班会。如在班会课上,提出这些问题:人为什么活着?生命到底是什么?人死后能复生吗?……班主任要与学生共同探讨、直面生命中不可避讳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白——生命只有一次,人死不可复生,引导学生敬畏生命、珍视生命。

其次,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变化的关键时期,学生心理上的调试非常重要。进行青春期教育的时候,要避免引发学生的极端行为。班主任要及时与学生沟通,解答学生关于心理生理发育的困惑,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度过敏感期。

最后,重视家校沟通,呼吁家长合理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和青春期教育。通过家长会、家校群,与家长沟通、阐明学生在青春期的行为变化,引导家长理性对待孩子的变化,调整教育方法,共同关注学生的健康发展。

◆生命教育的两个途径

途径一:多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对于生命的教育,是对人这一复杂个体的基础认识,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具有必要性。

新课标要求跨学科教学,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壁垒弱化,生命教育的融入得以加强。一方面,科学、品德、道德与法治、体育等学科是关于生命教育的显性学科,在此类科目的教学中强化生命教育较为容易。另一方面,语文、音乐、美术等学科是渗透生命教育的隐性学科,这类课程教会学生发现美、创造美,进而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充盈生命。还有,多手段、多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将生命教育与政治、历史等学科融合,让学生在历史事件中收获认识,在现实中得到启发。

途径二:重家校合作,重体验教育。家校合作共育,提高学生生命意识。班主任要在与家长沟通中,引导其重视孩子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尤其是培养其心理承受能力。在繁重的学习生活中,教会孩子敢于正视挫折、具有战胜挫折的勇气和豁达开朗的心胸。家长和孩子都要认识到:生命之可贵,不能成为虚荣和逞能的噱头和工具。

要多用切身的实际感受来引导学生对生命的理解。如果过多强调理论层面的知识性问题,容易适得其反,加重其逆反心理。可有这些举措:经常给播放一些关于“生命”的纪录片,比如《生命的力量》等;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围绕学生身边发生的实际问题,将行动权、抉择权交还到学生手中,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带领学生到博物馆、动植物园、农场,进行生活、生产技能训练,让学生自己“发现美,创造美”;将生命教育所习得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运用到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实际行动中,体现出生命教育的实质作用。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