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将新书试新茶

刘小兵

《教育导报》
2023年第34期(总第3799期) 导报四版

《茶有真香:懂茶的开始》

作者:王恺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3年1月

ISBN:9787521748765

 

刘小兵

《茶有真香》是美食作家、资深媒体人王恺历经十余年,遍访各大茶产地、茶人后,写下的一本有关茶的著述。他讲述着制茶、喝茶、品茶之法则,畅聊着自唐至今以来的饮茶、品茶史,详细介绍了茶树种植、茶叶制作的过程,传授了一些识茶、鉴茶、泡茶、品茶的技巧,并从茶文化的角度,分享了一些有关茶器、茶席、茶会等方面的知识。

有别于市面上众多诠释茶道的书籍,该书在讲述茶史、分享茶经、解析茶道的同时,还以细腻传神的文字,细致地描绘了畅饮各种茶汤时的内心感受。这种丰富的品茶体验,既有味觉方面的,也有嗅觉层面的,甚至还写到了视觉上的些许惊羡和愉悦。通过这种细致入微的心灵感触,再辅以文字上的精雕细琢,遂将茶的魅力一五一十地解构出来,诚如作者在书中所言:“身体感官真正被打开的时候,我觉得也是开始走进茶世界的时刻。”

其实,茶史也好、茶经也好、乃至茶道也罢,在其产生、广播、传承的过程中,它们之间都是相互借鉴和彼此影响的。有鉴于此,作者在解析中国茶艺的同时,就从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宏阔视角,写到了韩国的茶艺、日本的茶道,顺带还提到了荷兰茶具制作。有意思的是,日本的陶瓷茶具深受荷兰茶具制作的影响,而追根溯源,荷兰在茶具制作上所秉承的陶瓷工艺,却来源于中国清代陶瓷技法上的灵感。而多年之后,中国又在学习和借鉴日本茶具制作中好的经验和做法。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会贯通,影响了茶艺、茶道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从而,也使茶文化成为滋养全世界人民的“心灵饮品”。

十余年间,作者游历各地,探访了许多茶叶产地,寻访了一些茶道中人,也慕名走进了一些著名的茶室、茶房,体味着每一个国家和地区在饮茶、用茶上的独特鉴茶之道。作者以福建的武夷茶为例,从它的做工、天气、喝法、泡法说开去,探讨了中国茶产业复兴的问题,剖析了近年来在茶的种植、饮茶、品茶上的深刻变化,着重指出,中国茶最有别于其他茶的地方在于它的精神属性。王恺认为,国人在寻味茶香中,实则已经完成了由茶汤之慰到心灵之慰的精神嬗变。这种嬗变,将小小的茶叶与人类勾联在一起,也从一个侧面,赋予静寂无声的茶叶以灵动的生命。袅袅茶香中充盈着“天人合一”的深刻哲思,亦从一个侧面,生动映射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温馨一幕。这种嬗变,正是中国茶的真香之所在:纵然历经风雨,纵然饱受火炙的考验,但丝毫不改其自然、质朴的品性。

作为一本茶的通识性读物,本书较好地解决了专业讲解与常识普及的问题。一方面,针对嗜茶、爱茶一族在喝茶品茶上的不同喜好,作者分门别类、依次介绍了广西的六堡茶、黄山太平猴魁、祁门红茶、武夷岩茶、云南古树普洱的茶性至味。这些久负盛名的品牌茶,之所以能在众多茶品中胜出,既是自然的造化,也是一代代茶匠们精心培植的结果。另一方面,作者又把叙事的视角对准普通的茶客,在书中倾力讲授了许多识茶、品茶、鉴茶等方面的茶知识。比如说,普洱的熟茶是怎么回事,它的发展过程到底难在哪里?武夷山的茶拿到外地去品,怎样才能如在当地一样,品得原汁原味,鲜香怡人?类似的设问,在书中比比皆是,作者均从“人”与“文化”的角度,对相关话题作了逐一解答,既全面揭示了中国茶的内在旨趣,又通过他细致的讲解,使品茶真正成为雅事,在细啜慢饮中,不由让人心生向往。

自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茶圣陆羽写出《茶经》之后,茶文化就在华夏大地广为兴盛。历经千年的淘洗和淬炼,中华古老的茶艺、茶道,又在新时代勃发出盎然的生命力。本书深入探究自然与人类的关系命题,以茶为媒,以茶喻世,书写了一部令人舌甘心动的新茶经。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