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建面向未来的乡村教育新生态

——“太阳星公益行动”乡村学校发展论坛侧记

■本报记者 何元凯

《教育导报》
2023年第34期(总第3799期) 导报二版

乡村教育当前处于怎样的境况?乡村学校如何突破困境实现振兴?近年来,许多乡村学校积极探索发展之路,有成效、有经验,也有困惑和思考。在“太阳星公益行动”实践与探索论坛的“乡村学校发展论坛”上,四川省乡村学校振兴联盟的成员学校校长和专家围绕乡村学校发展之路展开热烈讨论。

乡村学校要有自己的解决方案

“目前,乡村学校教育设备及硬件设施的大力改善,并未带来乡村教育全面振兴,乡村学校发展仍然面临生源减少、师资力量薄弱、教育质量和管理水平不高等困境。”南江县红军小学校长陈明强的观点引起不少共鸣。

陈明强认为,破解乡村学校振兴发展难题,应该迅速制定乡村学校考核评价标准,赋予其一定的办学自主权。“只有这样,小规模学校才能不为考试排名所累,敢于大胆改革实验。譬如,探索小学低年段与幼儿园一体化办学新学制;探索“小班教学”“复式教学”“混合教学”等新模式;探索“管办评”分离、多主体参与、章程化约束的现代学校治理新机制等。

近年来,为了提升乡村小规模学校教育质量,许多地方采取城校带乡校、强校带弱校发展模式。陈明强认为,这种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仅仅依靠这种模式而忽视乡村小规模学校的规模特点、当地特点和实验特点,变成了强校或城校教育模式的移植或翻版,失去了小规模学校本应具有的现代教育变革实验室的创生功能。他建议广泛成立和壮大乡村小规模学校联盟,解决自身发展面临的共性问题,找到发展方向和出路。

合江县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小龙认为,新时代的乡村教育,应包括乡村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不能简单地将乡村教育交给乡村学校,需要构建起协同共建育人氛围。为此,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庭教育,比如开办家长大学,开展家风教育等;二是实施好社区教育,建立乡村社区教育场所,由村委、村支部协同相关人员开展社区活动,共同形成良好育人环境。

找准学校自身优势和发展价值

生源流失、家庭教育缺失、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教师队伍不稳定……谈及乡村学校,不少校长、老师往往会道出许多无奈。

“这些问题真的成立吗?”广元市利州区范家小学校长张平原对此发出一连串质疑。“说老教师多,哪些人算老教师?这些人是不是都不能胜任工作?”“说师资水平差,差在哪里?老师需要怎样的提升?学校为教师提升提供了什么条件?”……

“所有带问号的问题背后其实都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在张平原看来,乡村教育需被重新认识,它不仅仅是针对乡村儿童的教育,而是相对于城市教育在空间上、环境上、文化氛围上、教育资源上的不同的教育。

“乡村教育完全没有必要、也不需要追逐城市学校的发展脚步,乡村学校需发现自己的优势。”张平原列举出乡村学校几大优势:大自然是滋养儿童的最佳场域、村落文化是儿童成长的最佳土壤、小班小校是教育变革的最佳场域、乡村学校有更大的自主发展空间。“乡村是教育变革的‘蓝海’,不要等我们错过了才感到惋惜。”

“有为才有位。”四川省乡村学校振兴联盟专家组组长、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副会长、秘书长杨东对张平原的思考表示赞同。“如何有为?”他为身处困境的乡村学校提出“四步”建议:第一步,寻找学校的可能,把可能的事情做起来;第二步,将其做成学校的一个特长;第三步,将其发展为特色,为学校注入精益求精的精神,从而打破“差不多”思想;第四步,以特色带动学校全面发展。

任何特色必须指向学生成长

近年来,不少农村学校因地制宜,打造学校特色活动、特色课程或特色校园文化,改变“千校一面”状况,形成百花齐放局面,甚至一些学校得到广泛关注而“火出圈”。然而,特色是否等于成功?特色与学校发展是怎样的关系?

开江县永兴中学校长丁先旭在论坛上提出一些思考和疑惑。永兴中学因为手工制作特色课,在县内外颇有名气,经过多年的探究实践,该校手工课沉淀出鲜明的特色。“不过,我们的特色课程在前进中也遇到阻碍与困惑:如何将手工制作与文化学科有机融合,为提升学生的学业成绩助力?如何解决学校特色发展与学生全面发展同步性问题?”丁先旭说。

近年来,永兴中学在联盟专家的指导下不断探索。该校尝试将手工特色课与语文、数学、思政、历史等基础学科融合,倡议更多学科老师和学生参与,把文化课的知识点用手工方式进行场景再现,帮助学生直观认知学习、理解记忆,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

对于永兴中学的探索,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小学专委会常务副理事长刘明建表示赞赏。“学校所有的特色,都必须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切不可以搞特色‘扯眼球’‘捞政绩’。”刘明建表示,特色活动不能搞得红火热闹,却脱离了育人主阵地。“特色需从校园立足的土壤中生发出来,并最终指向学生的成长。”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