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希望点亮心灵

■成都市锦江区师一学校 郑朗

《教育导报》
2023年第36期(总第3801期) 导报三版

小 H(化名)是在初二上期“空降”我班,他沉溺电子产品,产生了厌学情绪,导致返校困难,在初一下期选择了休学。当小 H刚来的时候,学习成绩落后,尤其是英语学科在班级垫底。小 H对自己能否跟上学习进度没有信心,父母也很焦虑。经过两年的努力,他在中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考入自己理想的高中,英语更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笔者以该案例为基础,探讨“希望生”的转化过程中的一些策略。

策略一:弱化标签,平等对待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孩子认为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决定着他的行为,孩子行为的首要目的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追求归属感、价值感。所以,面对这类学生,老师不应在心里给孩子贴标签,不先入为主认为“孺子不可教也”。基于这样的理念,我有意淡化孩子的过去经历,让小 H感觉老师并没有因为他的休学而带有偏见。我和班上同学也提前沟通,请他们不议论、不好奇,以此降低小 H的舆论压力。此外,我让他当“板报委员”,让他融入班级,增加其归属感和价值感。

策略二:看清本质,深度分析

行为问题往往只是一种表象,行为背后通常都有深层的心理因素。当我接手小H的时候,我第一时间向前班主任和家长详细了解情况,分析造成他行为问题背后的认知因素及环境因素。造成 H休学的表象是沉溺电子产品、不愿意学习,但背后的原因是缺乏自信、抗挫能力差,学习成就感低,于是我做了以下事情。

首先,争取家长配合,形成家校合力。要从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要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从我和小 H家长的交流过程中,我观察到小 H之所以缺乏自信,抗挫能力差和家长比较溺爱有关。每当遇到困难,孩子就选择逃避。孩子沉溺于电子产品,也是因为家长平时忙于工作、疏于监管造成的。所以,我首先请家长到校,当面沟通,让家长认识到溺爱孩子的后果以及电子产品的危害,帮助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和方式。

其次,发现闪光点,增强学生信心。小 H这类学生往往容易自我否定,自信心不足。而一个孩子如果没有自信心,就很难面对困难,重振旗鼓。从孩子的前班主任和父母处我了解到,孩子在学校很遵守纪律,比较擅长数学,并且画画水平也很高。于是,我给孩子分析了他的优势,以及这些优势如何可以帮助他取得好的成绩。比如,我对他说:“数学好的孩子逻辑思维能力强,而这对学习英语是有帮助的,所以,你有学好英语的素质。数学在中考中是最拉开差距的科目,所以,你很有优势。”当我给小 H分析完,我感受到他本来暗淡的眼神中有一丝丝发光。

最后,制订学习方案,设立合理目标。这一类孩子出现问题,有些是因为长期养成的学习习惯不好,有的是思想抛锚,有的可能是方法不对。我们应该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针对性地辅导他们规划学习,并且通过设置适合的目标来激励他们。小 H的数学成绩还可以,于是,我以此鼓励他,让他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用数学成绩托住自己的总分,这样可以给提升英语留出空间和时间。然后,分析孩子英语学习的问题,给他拆解学习任务,制订适合的学习方案,并且定期关注孩子的反馈,调整方案。此外,给他设定过程性目标,通过目标的达成,提升孩子的成就感。这样一来,小 H逐渐树立起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增加了整体学习的信心。

策略三:充满耐心,接纳反复

作为教师,要意识到家长不是那么容易改变旧观念的。在转化孩子的过程中,家长可能会重蹈过去的旧观念和旧方法;孩子的问题也会出现反复。克服困难的路途是艰难的,成年人都很难改变自己,更何况是心智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所以,当孩子的情况反复的时候,老师要去接纳,并且再次调整和引导,不因为孩子的反复而情绪化。小 H在转变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的父母多次出现焦虑、过度要求孩子、宠溺的情况;孩子出现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偷偷玩电子产品的情况。当问题出现的时候,教师要调整心态,耐心地和家长、孩子多沟通。

点亮学生的希望,是一项艰巨的工程。不仅需要老师有良好的心态,也需要有高超的技巧。对于这类学生,给予他们希望,就是给他们点亮了前路的光,让他们的心灵感受到温暖,他们发生的变化更是令人欣喜。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