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既要依托教材 又要跳出教材

威远县实验小学 宋菊芬

《教育导报》
2023年第41期(总第3806期) 导报三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依托教材,才能有序推进教学活动,然而,在教学实践中,有的语文教师却把教学的落脚点放在了“教教材”上,花费了大量时间解读课文结构,字斟句酌,不厌其烦,让教材束缚了自己的“手脚”。笔者认为,教师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同时,也要有以下三种观念,依托教材同时跳出教材。

观念一:语文课要有“语文味”。对语言的学习和运用,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基本特征。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更要让学生明白课文是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要引导学生思考课文要彰显什么样的价值观。以“桂林山水”的教学为例,教师可以依托课文来引导学生学习环境描写的方法,或修辞手法的使用技巧,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语言表达方式,目标指向学生掌握写作的方法、策略,感受到我国美丽的大好河山,生发出爱国的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教学目标不仅指向于语文知识、方法或语文技能,如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修辞技巧、表达方式等,也包括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观念二:“别人给的”远不如“自己做的”。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语文。例如,在《白公鹅》的教学中,教师可抓住鹅走路的那一段,指导学生体会作者用了几个动词来描写鹅脚一抬一落的情景,十分生动形象。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选择熟悉的小动物,引导学生运用“抓特点,写具体”的描写方法进行说话和练笔活动,引导学生不仅活学,而且活用。

让学生掌握一种技能,最好的办法是学生“动起来”,在实践中去感知、体验、发现、探索。要把“理解”的知识转化为方法和技能,学生就必须进行反复实践、操练。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认真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多看、多说、多想、多写、多做,引导学生在实践与体验中生成核心素养。

观念三:语文教学应当是灵动的、有情怀的。教师不能成为文本“肢解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地把握好语文教学的“魂”,助推学生语文素养的生成。要依托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要从“教教材”,真正走向“用教材教”,不好高骛远,不疾不徐,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掌握语文的方法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