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五育”责任 成就每一个“我”

——成都高新区品质课程实验学校系列展示活动侧记

■本报记者 夏应霞

《教育导报》
2023年第42期(总第3807期) 导报三版
4月20日,成都高新区品质课程实验学校系列展示活动暨明远教育思想者研修项目入校研讨活动在成都霍森斯小学举行。8节“国际理解+语文”“戏剧+美术”“乐高+科学”特色和学科课堂,清华大学教授石中英的“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主题报告,霍森斯小学校长曾霞讲述的“成就每个独一无二的‘我’”课程建设探索让参会各中小学课程管理干部和骨干教师获益匪浅。

课例展示——

从“举头那轮世界月”说起

“举头那轮世界月”是一节知识、思维容量特别大的“国际理解+语文”课。霍森斯小学语文教师李幸和五年级的孩子们尝试将文学神话、科技发展、国际关系等内容融合创生在一起,认知多元文化,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误解和不同,激发爱国情怀,增强国际理解。

“你们能描述一下中国和外国神话中的‘月神’是怎样的?”当李幸的问题抛出来之后,经历现场阅读、交流后,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描述了中国的“嫦娥”和古希腊神话中的“塞勒涅”等形象的差别以及表现出的不同情感。“明明是同一轮月,却感知到不同的情感和文化。”李幸将问题层层深入,回顾了中外登月的科技发展历程,以阿姆斯特朗登所说“这是我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引入中国“探月工程”。接着,她出示了中外网友对中国探月的评论,并让孩子们进行辩论。孩子在讨论中,发现了面对不同的声音应有怎样的态度,她以习近平的话“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进行总结。课堂最后,李幸请孩子们为探月工程构思一部题为“Hi,我有一个中国故事”的宣传片,孩子们创意满满,将神话和科技的元素融入一起,有人提出用 TIK-TOK进行展示,有的说要在美国时代广场发布让更多的人了解……课堂在大家意犹未尽中结束。

除了“国际理解+语文”,戏剧教师汪鑫皓将美术学科“威武的盾牌”融入戏剧课堂,让孩子们尝试制作道具,在单体人物角色中体验,完成小组故事的编演;科学教师王双彦带来基于学科融合的乐高 STEAM课例:乐高仿生——青蛙骨骼,带领孩子们分析青蛙的骨骼结构,用乐高玩具“销、轴”连接“梁”制作青蛙的后肢模型。另外,基于学习任务群的语文课“我们奇妙的世界”,基于大单元教学的数学课“两、三位数乘两位数”,基于文化意识的英语课“ ChengduSnacks”,还有劳动课“自制果茶分享美好”、美术课“我是小小古塔修复师”,8节课从不同侧面对“五育融合”进行了多样化、多课例展示。

石中英——

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

“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思想都蕴藏在鲜活的实践中。”在听完“举头那轮世界月”课以后,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石中英作“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报告。

“有人说,德是养成的,智是学成的,体是炼成的,美是化成的,劳是干成的。”石中英认为,这一观点揭示了五育的特征,但隐含了将“五育”作为5个独立的教育系统的弊病。他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五育并举”与“五育融合”既不同,又相互关联;“五育并举”主要解决的是教育体系的问题,“五育融合”主要解决教育机制、教育过程和方法的问题;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前提,后者是前者的深化和具体化;前者侧重解决教育体系的全面性、完整性问题,后者侧重解决教育过程和方法的贯通性、有机性问题。

“为什么要倡导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石中英认为,一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重大政策的需要。二是遵循教育规律、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三是解决学校“教育拥挤”“课程拥挤”现实问题的需要。四是解决传统学校教育系统整合不够、顽瘴痼疾的需要。他说,传统学校教育系统内存在着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以及后来的劳动教育分系统实施的问题,队伍建设、教研工作、课程开放、教育评价都是分类进行,导致各育目标“窄化”,“五育融合”可培育出一种新型的,更开放、融合和交互的学校新文化。

中小学校如何从“五育并举”过渡到“五育融合”?除了加强顶层设计,石中英说,“五育融合,教师是关键。每一位教师都要扛起‘五育’的责任。”教师要突破“学科教师”的身份,强化教育者、人生导师身份认同;扭转“教学科”的观念,强化“通过学科来育人”;转变传统单一学科的组织方式,尝试根据需求来开展的跨学科教研,支持老师开放融合课程;转变传统上对学科课程的价值刻板印象以及对一些非学科课程的价值偏见,为那些“”浪费时间“”的课程正名;挖掘学校和老师们开展“五育融合”的典型经验,深入分析这些典型经验的普遍意义。最后,要将人格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纽带。

学校实践——

成就每个独一无二的“我”

成都霍森斯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曾霞以“成就每个独一无二的‘我’”为主题发言,阐释了高质量发展观下学校办学样态与课程建设形态。她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成就教育中的每个“我”在发展中收获满足感、获得幸福感。这样的价值和目标定位是指导和引领学校办学实践的精神内核。

2018年9月建成至今,学校在边探索、边总结中思考:“我”到底需要怎样的高质量发展?这个“我”包括学生、家长和教师,要尊重、发展、成就每个“我”。研究中,“系统关联”“可持续发展”“顺应时代”“以人为本”成为课程建设中的关键词。完成理念的转变、凝聚共识后,通过研究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亲子关系、家校关系,明晰了研究路径。曾霞提出6个要点:目标要明,格局要大,理念要新,定位要准,态度要正,行动要实。目前有几个亮点——

课改亮点一:免考申请制度。从学习态度到良好学风着手,学生可根据自己表现在期末申请免考,做到把学习放在平时,不把学业压到最后。

课改亮点二:教师成长梯度规划。教师从“青苗”,到“风采”、到“先锋”,每个教师都有成长规划书,分析现有优势和不足,系统安排,按照成长梯度,为每个教师、每个阶段找到成长路径。

课改亮点三:家长学校系列课程。她说,虽然现在家长学历高,但家庭教育不专业,也难免产生教育焦虑。通过家长学校,为家庭教育提供支持,帮助家长用心、用情、用行、用智地陪伴。

课改亮点四:推门听课制度。让教师从担心、到期待的转变,实现对课堂的真研究和真热爱,这也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根本保障。

“优美环境是高质量教育的外在表达,但是校园文化才是灵魂所在。”曾霞说,课程建设 Happyin幸福素养课程的建设,让师生体会到“幸福=向美+向上”“幸福=快乐+成长”,家长认识到“幸福=陪伴+成全”,目前学校课程体系还在整体构建和迭代更新中。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