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最美劳动者

——小小观察员的体验式写作课

■本报记者 马晓冰 文/图

《教育导报》
2023年第43期(总第3808期) 导报二版

“她是一个‘老婆婆’,正站在案板前剁辣椒。见我们围过去,她便笑着招呼我们,手上的动作却没停下,把辣椒无情碾碎。‘婆婆,你今年多少岁了?’我们问她。她并不正面回答,反而与我们玩起‘有奖竞猜’的游戏,‘你们看我像多少岁?谁猜对了,我请他吃面。’‘18岁!’我们脱口而出。听到这个答案,‘老婆婆’又惊又喜,脸上也笑开了花。”

劳动节将至,成都市东湖街道翡翠城社区的孩子们化身“小小观察员”,把写作课堂搬到了街头巷尾,开启了一场“寻找最美劳动者”的体验式写作。孩子们在寻找中观察、在体验中思考、在写作中生成。

劳动者就在我们身边

救死扶伤的医生是劳动者,保护群众的警察是劳动者,辛勤耕作的农民是劳动者,在人们普遍的印象里,劳动者往往与他们从事的职业相关联,并由此延伸出整个群体的画像。但当真正走上街头,这些人仿佛“藏”了起来,不见了身影。

打开思路从跳出刻板印象开始。“我们身边都是劳动者呀,这个记者姐姐也是劳动者,还有那个蛋糕店的收营员姐姐,马路对面早餐店的店主,他们应该都属于我们的‘目标’范围。”走出家门,“观察员小队”一边思考,一边四处搜寻劳动者的身影。

一个清洁工爷爷走进了孩子们的视线。远远地,他们先讨论了起来,“这个爷爷正在劳动,他在清扫地上的垃圾。”“他还穿了工作服,推着工具车,是很专业的劳动者。”“你们看,他工作时也很认真,一点脏东西都不放过。”……几番打量,孩子们决定上前,清洁工爷爷就是他们今天找到的第一位劳动者。

在短暂的对话中,孩子们了解到:清洁工爷爷通过劳动维护着街道的整洁、城市的美观,劳动的意义对他而言是默默服务于附近居民的生活,尽管人们来来往往很少会关注到他,但却能在他的劳动成果中受益。

超市的营业员、肉店剁肉的大姐、小卖部的老板、外卖小哥,还有工地旁的建筑工人,小观察员们开启了自己的“劳动者搜寻雷达”,各行各业的劳动者被他们看见,越来越多的职业被他们了解。

劳动者付出劳动,相应地获得报酬,而不同的劳动能获取的报酬也有多有寡。“能赚多少钱?”便成了小观察员们十分关心的现实问题。“成年人世界的不易,孩子们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小观察员聂一然的家长表示,孩子回家以后主动聊了“工资”的话题,一路上的见闻让孩子对金钱有了新的认识,开始懂得“一粥一饭来之不易”的道理。

什么样的劳动者最美丽?

“婆婆的脸蛋非常光滑,眼神中透着慈祥。她很懂得打扮自己,穿着粉色的花衣裳,戴一副金耳环,脖子上还挂着一个玉坠,看起来高调中不失韵味,漂亮极了。”牛肉面庄的婆婆是不少小观察员心中“最美劳动者”的不二人选,除了靓丽的外表,她颇高的人气还来自于小观察员们对她能力的认可和品行的钦佩。

“她剁辣椒的手法十分娴熟,先掐头去尾,再‘开膛破肚’,剁好的辣椒被整整齐齐地码放在一旁,一点也没有掉在地上。”一个孩子分享了自己的观察。“她不仅做事很厉害,而且她还不领工资,是作为义工在面馆帮忙的。”在刚刚感受到赚钱不易的孩子们心中,义工婆婆的形象变得更加高大。

在牛肉面庄义工婆婆身上,小观察员们感受到了外貌之美、品行之美,而在另一个呼声很高的“最美劳动者”——外卖小哥身上,小观察员们则指出了另一种更具反差感的美。

“外卖小哥是一个24岁的‘老哥哥’。他皮肤很黑,脸上有些深深浅浅的皱纹,他说他才24岁,可他看起来都30多岁了,大热的天,穿着一身厚衣裳。”小观察员们了解到,外卖小哥的工作时间从早上8点一直到晚上10点,一个来回最多要跑7公里,每天平均接送50个单子,风里来雨里去的生活让他的面容变得沧桑,但这份辛苦中的坚持也让小观察员们觉得很美。

习惯了点外卖、吃外卖,通过外卖小哥的这张脸,小观察员们也终于对送外卖有所体会:“我们享受的便利、快捷背后,是外卖小哥们辛苦奔波的劳动成果,每一份工作都应该被看见,每一份劳动都应被尊重。”

“现在的孩子过于缺乏生活体验,很多道理只有当他们走入社会时才能明白,这样的实践机会让他们能够接触到真实社会的样子,明白生活的正常运转是怎样通过一个又一个不同岗位上的平凡劳动者维持的,这比书本上的知识、比家长对他们的说教都更加直观、更有意义。”小观察员董蕊菡的妈妈说。

体验、分享,让写作变得简单

有了细致地观察、深入地问答做铺垫,小观察员们要做的就只剩下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转化成文字了。写作课的魅力就在于同样的话题,孩子们因为视角不同、抓取素材各异,最终呈现出具有真实感受、独特风格的表达。

不过,万事开头难,如何下笔可愁坏了小观察员们。翡翠城社区社区教育项目负责人罗爱华为孩子们做了一些指导,她将写一个具体的人进行了拆分。“写人也是写人的外貌和神态、写人的动作和语言。”罗爱华提醒孩子们,描写人的外貌需要抓住人物特点,不能依照刻板印象,写“脸谱化”的人。在写人的语言时,不能全盘复述,而要在表现人物本身的基础上,选择符合人物身份的话语插入文中,不写“无用”的话。

为了小观察员们能够更好地完成“看”与“写”的转化,翡翠城社区社区教育海棠老师又带着孩子们对过程进行了回顾。“在刚刚的体验中,哪位劳动者令你印象最深刻,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下吧。”孩子们纷纷举手,有的对外卖小哥的头盔记忆犹新,因为专门试戴了外卖员头盔,孩子对它的重量、佩戴感受都有最直观的体验。“那个头盔有半斤重,戴着很闷,可外卖员哥哥每天要戴着它十几个小时。”有的则说起清洁工爷爷,每天长达16个小时的工作时长,早出晚归却收入微薄,令孩子们很同情。还有的回答牛肉面庄婆婆,因为她说话、做事时总是笑盈盈的,好像从不会累。……

写作的灵感在分享中被慢慢激发,在孩子们的笔下,劳动者们的着装、样貌、话语、微表情和小动作都成为他们“最美”的佐证。“看真实的世界比凭空的想象更有生命力。”林义宸妈妈在看到孩子的习作后由衷地感叹道。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