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池随想

■罗成刚

《教育导报》
2023年第50期(总第3815期) 导报四版

新学期,我到一所农村九义校担任负责人。暑假里,学校刚改建了校门,进校门的右手边新修了水池。水池长约六七米,深不到一米。不少人说,这水池设计不好看,水池太浅了,养鱼恐怕也养不活。有老师建议,干脆把水池改建成花台。

我也心存疑虑,但新修的水池又不好马上改建。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让后勤人员找了几块不大的假山石放在池子里,池子底铺了些小石头,又种了些睡莲在里面,还买了十多条锦鲤养在池子里。过了几天,我经过池子旁,门卫告诉我池子里面的锦鲤死了好几条了。我想:池子太浅了,太阳一晒,水温太高,加之里面的水质恐怕也不利于鱼儿生存,鱼儿死掉也不意外。过了3周,鱼儿还剩下不到5条了,我又让后勤人员买了些锦鲤放在池子里,又放了些浮萍在里面。

三个多月后的一天早上,我走过水池旁,门卫师傅走过来,高兴地告诉我:水池里面有小鱼苗了。我走到池边仔细一看,睡莲下面果然有十几尾鱼儿游得正欢。池水也变得有些绿了,让人感觉到生命的气息。

我顿悟:只有水池的水“活”了,鱼儿才能活。水池的生态环境在睡莲、浮萍以及鱼儿,还有其他微生物的共同努力下悄然发生着改变。在充满生命活力的生态环境里,鱼儿才能活下来,并且繁衍生息。

我想,学校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刚合并了另一所小规模的农村初中,全校学生一千余人。学生来自不同乡镇,学习能力普遍较差。学校新融合,干部、教师的思想尚需碰撞、沟通,达成共识,从而形成新的学校文化。学校也像一个水池,每一个师生员工就像池里的鱼儿,只有大家一起努力,同心同德,不断改善学校教育的生态环境,教师、学生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学校党政班子要带领师生员工冲锋在前,要关心每一个师生,甘于奉献,勇于吃苦;教师要敬业爱岗,顾全大局,以生为本,勤于学习,把时间和精力用于研究教育教学,不断提升教书育人的能力;学校全体师生员工需要上下齐心,持续用力,久久为功,才能形成良好的教育生态。

我离开鱼池,迎着晨光向书声琅琅的教学楼走去……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