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新时代·新未来·新行动”川港基础教育论坛暨川港姊妹校签约仪式在成都市金牛区举行,川港21对(42所)学校结成“姊妹”。本次论坛还通过川港专家主题讲座、川港名校长圆桌论坛、川港学校展示课交流等形式,共话川港基础教育的新未来,用新行动推进川港基础教育交流与合作迈上新台阶。
专家交流,共谋创新人才培养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培养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寄予殷切期望、提出明确要求。在新征程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是关乎国家民族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论坛上,川港专家学者围绕相关主题进行了研讨。
“同样一壶茶,倒进不同茶杯,喝茶时有不同的口感,这是为什么?”论坛现场,成都市教科院院长罗清红以一个开放式的提问与现场互动,通过不同的回答来阐释创新人才培养。在他看来,让个体最大限度地浸入现实场景,是创新思维培养的必然选择。
罗清红说,如果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就是信息聚合,而丰富的信息一定来源于现实场景。为此,在教育环境打造与教学过程的设计中,就要通过“走进现实场景、再现现实场景与模拟现实场景”三种方式,最大限度地走近现实、还原生活。如此,便能抓住教育的内核,让创新无处不在。
“在展开概念的教学和课程规划的时候,我们就必然会涉及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深度学习和深度思考的问题。”基督教香港信义会宏信书院区域合作与发展总监李晓迎作《深度学习与大概念课程与教学》为主题的讲座。在他看来,学生的创新思维不是突然有的,而是需要通过不同层次的深度思考和学习逐渐形成。
那么,大概念如何在课程当中去应用?李晓迎结合香港的教育实践谈到,通过把概念等于主题这样一个过程,作为切入点去探讨一个联系生活实际的话题,这是目前基础教育“大概念”“大主题”的一个实践方向。与此同时,在课程发展中也会面临着每个人对概念的理解不同,所以对教学的切入点展开和决策都是不同的,但一般来说要坚持一种方向,即这样的教学最重要的目的是支持学生的思想和学习。
校长对话,共研教育未来发展
在圆桌论坛环节,6位来自川港两地的名校长们围绕“AI时代,科技对教育的影响,我们应该如何做”展开观点讨论。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黄楚标中学校长许振隆、赛马会万钧毅智书院校长雷志康、仁济医院罗陈楚思小学校长陈嘉碧、成都七中初中学校校长李笑非、成都七中万达学校校长杨云雄、成都市石笋街小学校校长张友红分别就各自学校探索实践作了交流。
“强人工智能时代来了,我们就必须要面对并把它用好。”杨云雄谈到,以 ChatGPT为例,他认为可以给学生带来好处,成为智能辅导的助手。在圆桌论坛上,与会校长对未来的认知达成共识,他们认为,技术高速发展和知识爆炸的未来已来,但面临不确定性的未来,教育需要直面并运用好技术,让教育更好地发展。
那么,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又如何培养面向未来的人?“我们对人的培养要坚持立德树人和创新驱动。”李笑非认为,要重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的情感、同情心、价值观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等。
“未来不新,我们每天都是面向未来的。”许振隆认为,每一个时代都要面临新的冲击,比如我们现在面临的 AI技术等。从教育的角度,我们都在想未来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在没有答案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好好地教育学生。面对未来,教育不要只往前看未知的科技,应该在某种程度上巩固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价值教育,比如我们在教授学生 AI科技时,要对他们进行价值观教育,引导他们正确合理使用技术,这也是教育对未来的承担。
学校结对,“姊妹”互鉴互学
在川港学校展示课交流环节,香港路德会增城兆霖学校老师带来一节录播课《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村居>》赏析,成都市茶店子小学校和成都市第二十中学校的老师分别带来了《熊猫团月紫荆花开》的非遗剪纸课程和川剧高腔课程现场课。
让川港学生特别欣喜的是,本次论坛还特别为“童眼看川港”第一届青少年征文活动颁奖,超过百名学子的作品入册,40名川港学生获得一等奖。
在成都二十中的论坛现场,陈列出具有浓郁四川特色的书画作品、传统手工艺作品,还有四川学生制作的具有香港特色的“港式甜品,蛋仔肠粉”胶泥作品。
在本次论坛中,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培侨中学,成都七中初中学校、赛马会万钧毅智书院,成都市第二十中学校、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黄楚标中学等42所(21对)学校进行了签约。
此次香港学校的四川之行丰富多彩,他们已进入到姊妹学校展开师生交流,而后,双方将更深入地推进校长、教学管理人员的互动,教师教学业务能力交流互动,学生交流互动。例如,在教师间展开同课异构、异课同构等业务交流,促进优秀教育理念与本地区教育实际的有机融合;未来的学生研学交流也能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社会交往、互助互爱等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