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食”到“识”

——学校开掘立德树人新途径的探索

■什邡外国语中学 曾凡军 濮德莉

《教育导报》
2023年第64期(总第3829期) 导报三版

创意水果拼盘。(图片由学校提供)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场所,它的一切资源都是教育教学的载体。因而,“食”于学校而言,也不单单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生存需要,更是一种包含了德智体美劳等丰富元素的融合教育。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把“食”作为对孩子生命成长、发展的教育点,往往就能以食育德、以食启智、以食健体、以食强美、以食促劳……在有滋有味的生活中培养时代新人。

下面,笔者结合学校实践谈谈中小学由“食”开掘“立德树人”的一些新途径。

一、“就餐”开发“德育课”

祭祀礼仪是华夏民族的礼仪发端,而祭礼又是从饮食礼仪起始的。儒家经典《礼记》亦有“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的记载。学校食堂当成为名副其实的“德育”课堂。“文明就餐”不仅是学生素质的体现,更是一个学校文明形象的标志。

针对食堂工作人员少、文化程度相对低的特点,学校各班级通过招募志愿者来协助食堂做好就餐规范和服务工作。“民以食为天,食以礼为先”“文明就餐勿喧哗,不剩饭菜不留渣”“我排队、我文明、我礼让、我快乐”“亲爱的同学,让你的言行举止使人感觉到你是一位有教养的人”“吃相反映我的修养”成为一张张餐桌的创意张贴和文明约定。通过当志愿者,学生参与到秩序排队、餐具取放等一系列与进餐活动相关的协助与组织中,习得饮食礼仪,传承饮食文化,食堂内外皆是自觉的雅言雅行。

粮食是人类生存必不少的物质基础,建设节约型社会是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共同方向。习近平总书记一贯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学校可以从“食”入手,通过观念培育和习惯养成,在师生中树立节俭的良好风尚。事实上,许多学校食堂都张贴了宣传节约粮食的标语,如“一饭一粥,当思来之不易”“均衡营养,健康成长”“人以礼为傲,饭以净为佳”等:以此来引导学生就餐时不浪费、不挑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勤俭节约意识。俗话说:“说千道万,不如一干。”在做好“言传”的同时,更注重“身教”——坚持做到老师与学生同餐同价。学校没有设立专门的教师食堂,甚至也不开设单独的教师窗口。每餐,值班行政、教职工和学生一起在窗口排队打餐,然后有序就座用餐。通过教职工“陪餐”方式,身体力行引导学生,促使学生养成爱惜粮食的好习惯,“光盘”行动蔚然成风。

二、“帮厨”开发“实践课”

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根据不同学段制定了“整理与收纳”“家庭清洁、烹饪、家居美化等日常生活劳动”学段目标。为落实劳动课程标准,学校把厨房作为全校学生重要的劳动实践基地,让孩子们在这里完成为期三年的必修课——“帮厨”。

每天早晨第一节课,轮值班级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厨房参加劳动,准备好全校三千余名师生当天午晚两餐食用的蔬果。虽然这期间的劳动实践不算复杂,但也包括对果蔬的分拣、拆摘、削皮、清洗,对劳动场地的打扫、收拾,对厨余垃圾的分装、清运等好几个项目。“帮厨”让同学们习得了一定的劳动技能,懂得了劳动统筹,享受到集体协作的快乐和幸福。并且,亲身体验过劳动的艰辛和不易之后,同学们更珍惜他人的劳动果实。

在“双减”政策的推动下,生活教育和应用学习大量纳入学校课程体系,学校今年开设了55个校本课程,厨房作为重要实践场地设置了“川菜烹饪”“面点制作”“食品雕刻”“甜点美食”四门课程。为提高学生在“厨房课”中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连续举办了多届以班级为单位的校园厨艺大赛“银杏之味——水果拼盘大赛”“银杏之味——烹饪大赛”。比赛中,各班级选手们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菜品制作、特点简介、营养说明,评委老师根据菜品的色泽、摆盘、口感、味道等方面对各参赛作品打分、评奖。这样的“实践课”,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也为他们独立自主生活打下一定的基础,受到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如今,学生走进厨房、扎起“小围裙”的假日劳动场面、劳动成果等成为班级群、家长朋友圈晒图新时尚。

三、“食育”开发“文化自信课”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洋快餐受到广大青少年的热捧。同时,作为我国“国粹”之一的中华美食,无论是在食物材料、烹饪技法、进食方式、饮食功用上都更加体现出对生命的滋养与呵护,它所蕴含的饮食文化更是我们文化自信的一大源头。如何在“食”中融入文化教育?学校在实践探索中,寻求到将“食”融于节令和故事演说的两条有效途径。

将“食”融于节令,通过在传统民俗中浸润中国饮食文化。在中华大地上,无论是二十四节气还是传统节日,都有着独特的饮食风俗,这是文化自信浸润的一个重要契机。因此,学校借助传统节日、节气开展丰富多彩的“食育”活动。无论是阖家团圆的春节,草木繁茂的清明,粽叶飘香的端午,秋高气爽的中秋,菊花烂漫的重阳,还是寒风凛冽的冬至、腊八、除夕……学校都会安排“走进厨房”这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一餐一食中领悟中华美食所承载的传统文化、人生感悟和生活智慧。因为美食和文化的滋养,同学们不再盲目地“崇洋媚外”——以吃洋快餐为荣了。

将“食”融于故事演说,就是在课前3分钟或班会课上开设“一餐一饭有故事”的专题活动。同学们从身边常见的食物“东坡肉”“麻婆豆腐”“羊肉泡馍”“火锅”“酸菜”“饺子”等展开,以不同的视角讲述中华美食背后的故事。后来,《罗布泊戈壁滩上的榆树叶汤》《一碗米饭》《一菜一汤》《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的故事》等红色故事被同学们声情并茂地在国旗下陆续讲演起来。这些有关“食”的故事或妙趣横生、或振奋人心、或充满智慧,被师生们誉为“中国人的‘粮心’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中华美食是传递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中小学校把“食”作为立德树人的优质教育平台,不断开掘新途径,就能促使学生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熏陶、思想政治教育,从而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