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教育应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

■贺志辉

《教育导报》
2023年第64期(总第3829期) 导报三版

笔者在师专、中师从事过教育教学工作,做过教育行政部门领导,现从事基础教育管理工作。在长期教育管理工作中发现,高校扩招之后,特别是师范院校走向应用型大学或综合性大学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师范院校毕业生教学实践能力弱、站不稳讲台的问题。这些实践能力较弱的新教师需要就职学校花大力气培养与再造。通过与师范生座谈,调研师范院校开设的课程、采取的培养方式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师范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亟待加强。

师范教育具有“理论+实践”双结合的特性,在“关注学生发展、强调教师成长、重视以学定教”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师范教育应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革落在实处,深化与基础教育的对接融合,凸显师范特色,提高学生“学”与“教”的适配度,让毕业生具有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

首先,师范教育需回应“跨学科”的时代需求,拓展教学内容,提高师范生综合素质。通识课程应将人类对教育认识的演进、思维模式的重大转折和变化、新教育理论产生的背景、儿童发展规律阐释清楚;学科专业课程应对学科特点、知识框架、课程架构体系把握和描述精准,不特别追求专精深,注重学科之间横向联合整合,以生成较强的综合能力。以语文方向为例,应增加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内容,如教育名著选读、经典教育教学案例选读、教育统计学、板书及板书设计、考试设计与试题编制、教具课件设计与制作、教师礼仪、心理咨询和辅导、突发事件处理等;组织力量自主编写实用的校本教材,使知识与教学匹配;有些内容可采取系列讲座的方式教学。

其次,师范教育需回应“实践育人”的时代需求,拓宽师资渠道,增强与社会链接。聘请基础教育名师为兼职教师,发挥其联结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负责实操示范和教育叙事,传授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助力师范生形成良好的职业意识和专业情感。教材教法教师应直接介入实习基地的教育教学,主动参与备课、听课、说课和评课活动,密切跟踪、随时掌握教育教学教改动态,时刻关注、灵敏应对基础教育在教育理念、课程观、教学方法和教育评价方面的发展变化。改变千篇一律的大班集中授课方式,组织必要的小组讨论,开展必要的教学模拟,通过师生角色扮演,模拟、浓缩真实的中小学课堂。建立丰富的案例资源库,重视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效仿、研讨和探究,促进学生理解、反思和感悟。

再次,师范院校需“守正创新”,坚持传统优势,做实教育实践。三笔字、普通话、简笔画的训练应贯穿四年,并将练习、批改落到实处,考试不合格不能毕业。板书设计教学要突出计划性、概括性、条理性、启发性和美感。简笔画因其画法快捷直观、长于表现事物的基本特征、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运用十分灵活,很受师生欢迎,必须加强训练。艺体学科教学无需追求系统性,应突出合唱编排、专栏设计、体育项目裁判入门等活动类技能的训练。

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明确要求每20个实习生不少于1个教育实践基地,教育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一学期。现实状况是见习次数少,时间短,观摩不足;允许分散实习,自由、松散、随意,实习质量得不到保证;实习评价方式单一,仅凭一份实习鉴定表确定等级;很少组织教育考察、教育调查,即使作为假期任务布置,也缺乏专业指导、平台搭建和成果要求。应按“见习→实习→研习”不间断的过程来设计,在优质学校建立足够的见习、实习基地,与中小学共建“师范生培养共同体”。建议每学年安排一次见习观摩,时间不少于一周,让实习生通过多听课、多试讲、多授课、多熟悉班主任工作、多参加教研活动,充分实践和体验。推行“双导师制”,高校教师和中小学指导教师共同指导实习生,严格双向鉴定考核。

最后,师范院校需“启蒙科研”,培养学生科研素养,树立学术规范。尤其是在本科教育,学生通过撰写毕业论文和参与微课题研究,全方位体验学术研究过程,培养求异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锲而不舍的精神,掌握发现选题、寻找丰富可靠的资料(包括证据和经验)、分析论证、解决问题的方法,建立学术意识、涵养学术修养、遵守学术规范。

在此基础上,职后教育(任职学校)要为补师范教育短板提供可靠途径,如集中培训、师徒结对、观摩研讨、活动展示、自我提升、建立名师工作室、让新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等,为今后走向卓越奠定基础。

(作者系四川省广安启睿第一实验学校副理事长)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