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乐之史 解曲中意

■胡胜盼

《教育导报》
2023年第67期(总第3832期) 导报四版

《中国人的音乐》

田青 著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出版时间:2022年7月

ISBN:9787521743487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院长陈来评价田青的《中国人的音乐》:“这本书既是中国音乐之美的鸟瞰与巡礼,又揭示了中国音乐文化的精神与特性,富于理论性和历史感,是当代国人了解中国音乐与中国文化的不可多得之作。”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因乐可知心,因乐可知人,你懂得了中国的音乐,也就懂得了中国人,懂得了中国。

田青是中国知名音乐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家,若要讲述中国音乐之美,他可能是中国最有资格的人之一。《中国人的音乐》是作者积数十年研究之功而成就的大作。书稿精心选取了26个主题和36首代表性音乐作品,系统而生动地将中国人的伟大创造和音乐生活介绍给读者。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清一个个专业问题,文字通达晓畅,阅读门槛低,全书基本没有生涩的专业术语。对此,田青特意提到:“不想把鲜活的中国音乐套进这些学者、专家打造的鞋子里。”所以这本书讲的不是音乐通识,而是人文故事,比如通过一首歌找到了失散多年亲人的蒙古族歌手阿垃坦其其格,民歌《茉莉花》与歌剧《图兰朵》的渊源等等,是通过中国音乐被连结起来的一代代人的故事。

《中国人的音乐》主体分为三个乐章:乐器与器乐、民歌与声乐、新音乐。全书从不同角度介绍中国音乐的美与文化底蕴,既帮助读者了解中华传统文化,也引领读者看到中国音乐发展的现状与方向。

音乐,是人创造的,也是给人聆听的,是人的情感与思想的凝聚与升华。音乐不遗世独立,背后一定有着人文情怀。蕴藏在音乐里的民族情感,之所以能触及心底柔软的,在于中国音乐之独特气质,在于其蕴含着一种人文精神。孔子一辈子想干的事就是复兴礼乐,而且是以弦歌教化众生,经常弹琴唱歌,这是现在的人们想象不到的。人为什么要唱歌?古人说“情动于中,故形于声。”“中国美学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字是‘韵’,这个显而易见来自音乐的字所包含的千百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其实是中国人在千百年漫长而细致的审美活动中逐渐形成的……我们欣赏怀素《自叙帖》那飞扬灵动、充满豪气与洒脱的线条让我们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氤氲之‘气’;同样,我们在聆听南音时,那婉转婀娜、流觞曲水般清丽淡雅的天籁之声,则让我们充分体会到‘韵’的滋味。”作者一手好文字,轻重缓急之间尽得无以言表的风流韵致,让人欲罢不能。

田青以中国传统音乐、各地民歌为脉,饱含深情讲述的“中国故事”,传递着中国传统音乐之美,更从传统音乐之中读懂了中国人的精神气度与民族品格。他不仅打通了理论研究与社会实践的壁垒,还把琴学、昆曲、原生态民歌以及古老乐种重新升至国家殿堂。中国人的音乐传递着中国人的文化,中国人的文化离不开中国人的音乐。纵观中国历史长河,音乐从来没有缺席过,从《诗经》中的各种歌谣,到祭祀时的礼乐,到闻弦知意的高山流水,到浔阳江头的琵琶曲,再到犹唱后庭花的靡靡之音等等,时至今日更是如此,大街小巷商店里放的背景音乐,婚丧嫁娶离不开的依然还是音乐。可以说,音乐在中国五千年历史中一直都承担着娱乐和教化的双重作用。《礼记·乐记》中说:“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传统中国对音乐的在乎,很早就上升到了一种哲学的高度。对中国人来说,音乐并不仅仅能够悦耳,更能表情达意,甚至洗涤心灵,由此臻于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中国人的音乐,有它独特的魅力所在,它是一种文化,但它衍生出来的一切又远超于文化本身。

《中国人的音乐》,仿佛演奏一场浩如烟海的音乐历史盛宴,严谨而不沉闷,条贯而不呆板,宏整而非面面俱到,点评精品而不脱离人物与时代,不仅启发了我们对国乐历史的认知,更是诠释了音乐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的角色特性。掠过书页里的光影,我不禁嗟叹,中国引以为傲的历史文化,不仅是人文知识的承载、诗词书画的传承、古建筑的遗留,还有乐声的赓续。不管时间和空间如何变化,国乐之美,终会焕发出自己的生命力。小到儿女之情,大至家国大事,一曲间原来包含着万千思绪,让你读后心中生出说不出的暖意和熨帖。读书和听音乐的趣味或许也就在此,在短暂的沉浸里生出无尽的余韵。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