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读过的书才是属于自己的书

■夏学军

《教育导报》
2023年第67期(总第3832期) 导报四版

送牛奶的小哥今天又给我发消息了,让我交下个月牛奶钱,我便不犹豫地给他转了钱。其实订牛奶之后,我也有不想喝的时候,但是一想到第二天新牛奶又会送过来,会积压,便把它当水一样喝掉了。有时候觉得自己依然像个孩子似的,不给压力、不强迫就不做事,就像喝牛奶。

从喝牛奶这件事,我联想到了我的看书经历。我有一个大大的书架,摆满了我这些年买的书,每一本都是我感兴趣的。每一本书买回家时,我都对它们珍爱有加,翻阅前必定要洗净双手,绝不在吃东西时看书,不舍得折痕,搭配的书签都是极漂亮的,就像对待一个爱恋着的异性,爱与珍惜并存。

可是我与它们的关系,慢慢地就像感情中的两个人,一点点地感情变平淡了,还没看完的书、看了几页的书,被冷落的书籍比比皆是,那天站在大大的书架前,细数了一下,看完的书真是少啊!

为什么会这样?是它们不好看吗?不是,是因为它们已经属于我了,何时看、看与不看,就是随心所欲的事情了,不管我怎样对待它们,都会对我“不离不弃”。

反而是那些借来的书,每一本都看完了。我在市图书馆办理了图书借阅证,一次最多借3本书,期限是3个月。一般情况下我最多借两本,刚借回来的时候我不着急看,偶尔翻一翻看几页打发时间,等快到还书日期了,才着急起来,抓紧一切时间阅读。所以“书非借不能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通过还书的紧迫感来督促自己读书,匆匆阅读,囫囵吞枣,效果可想而知。

张爱玲就是喜欢借书,她觉得买的书像是“生了根”,不利于搬移。如果你记忆力够好,能把看过的内容刻在脑子里,那确实也没多大买的必要了。书买来仅仅是翻翻而已,或者不看就束之高阁,放在书架上蒙尘,也是巨大的资源浪费。

买还是借,这个问题就因人而异了。看书还是要靠内在的兴趣驱动,兴趣就是一台“永动机”。

值得一提的是,我从前年开始订购《读库》,这套内容涉猎广泛的书籍真是好看,每两个月出一本书,充足的间隔时间里,每天翻看几页,细细地阅读,刚好看完时下一本又到了,不疾不徐的阅读时光里,收获颇多。

因此,我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只有看完一本书,才能奖励自己买一本新书。这样做的目的,是让自己将书真正读下去,毕竟,认真读过的书才是属于自己的书。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