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研促教学 以教学带科研

■河南教育报刊社 杨雷

《教育导报》
2023年第72期(总第3837期) 导报三版

“搞科研是大学教授的事情,中小学教师的任务就是教学。”这种观点代表了部分教师的认识。长期的生活状态和教学习惯让许多教师在教书上有一套经验,但不能很好地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教师进行教科研,提高的不仅是教学上的能力,更是提高了教育素养,让教师更理性地审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这种素养必须在研究中去获得。笔者认为,搞科研不是大学教授的专利,中小学教师可以并必须搞教科研。但是,中小学教师的科研定位不同于大学教师的科研定位,从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二者有不同的特点。如果中小学搞科研定位不准,“科研兴校”就不灵了。

据报载,一个校长为了在学校营造“科研兴校”的氛围,请了不少专家来校开讲座,辅导教师的科研工作;学校定期组织科研论坛,鼓励教师发表自己的教学观点和感想。这些举措确实激发了不少教师的写作兴趣,一段时间下来,教师在各种刊物上发表了不少论文。学校将发表的论文装订成册在校内交流。这位校长很高兴,心想:“只要坚持下去,学校的教学质量很快就能快速提高。”但是,由于教科研没有扎根于教学的土壤,缺少对教学实践问题的深入具体研究,老师们都将教科研等同为写文章,以发表论文的数量来衡量教科研水平的高低,学术水平没有得到根本提高。由于许多教师忙着写科研论文,无暇认真钻研教材和研究学生,对教学采取了应付的态度,教学管理有所松懈。一个学年下来,教学质量并没有出现这位校长所预期的效果,相反却明显下滑了。于是,这位校长困惑地说:“都说科研兴校,这次咋不灵了?”

这位校长的错误在于用科研管理来取代教学管理,对中小学教科研的定位发生了偏差。这种定位的偏差造成了教科研与教学实际的脱离,很自然地让教师觉得科研是高高在上的东西,从而对其“敬而远之”。

对于中小学来说,科研与教学是共生互补的关系,我们应该提倡“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教学。科研课题来自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科研的成果为改进教学服务。教师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科研,但更依赖于教学实践。教师的教学实践为科研提供具体的情境,离开了这种具体的情境就失去了科研的条件。当教师从教科研中提升了反思能力和创造精神,能熟练地解决种种问题和困惑,就能减少无效劳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以科研促教学,以教学带科研”意味着衡量教师的科研水平不能光看教师发表的论文数量。教科研不等同于撰写论文,写论文水平高不等于教学水平高,尽管两者紧密相关。而且,中小学教师的教研成果的形式是多样的,解题方法总结、教学随笔、教育故事等也应该成为教师写作的主要文体。对教师教科研的评价应注重实践性和应用性,只要具有创造性、启发性的论文都是好的文章,都是值得鼓励的。

研究中,校长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校长不一定都成为教育家,但一定得有自己的办学理念,为教师的科研创造好的环境,不能光想着怎样协调上下级关系、管理教师。教师做教科研会花费精力,可能走一些弯路,但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反思精神、教育素养才可能提高。

教学是一个良心活,优秀教师看重的是学校的育人环境,看重自己专业的发展前途,看重工作本身给自己带来的乐趣。要让教师打心眼里想去教学,并且想把学生教好,一是靠制度;二是靠事业。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