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家社”协同育人 实现数学情景化教学

■苍溪县陵江小学校 谢卫红

《教育导报》
2023年第85期(总第3850期) 导报三版

近年来,“校家社”协同育人得到了全面重视,党的二十大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育人机制”写入报告。当前,虽然学校作为教学的主阵地,但是教学环境发生了较大的改变,教学空间充分延展。如何在新的教学环境中促进小学数学教学高质量发展?我们把脉“校家社”协同育人的职责界定范围,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厘清教学环境营造的协同要点,不断突破小学数学教学的空间限制,在目标、情感、行动上做到协同育人,为小学数学情景化教学营造高质量的教学环境。

一、在目标上协同,实现教学“双向奔赴”

在“校家社”协同育人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在教学目标设置时,要改变原来的施教方式,即“教师——课堂——学生”的单线教学思维,充分考虑到整个教学主体由单一向多元化转变,促进学校、家庭、社会围绕小学数学教学计划,从目标上进行协同。

要实现教学目标上的协同,教师首先,要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以更开放的心态去制定教学目标,以更开放的姿态去引导家长和社会参与到教学中。其次,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要积极主动构建起以“教师—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型,将教学的目标任务进行有效分解,厘清教师、家长、社会在实现教学目标中的功能定位,让三者更好地融入到数学教学中去。最后,要全面考虑到教师、家长、社会三者之间知识体系差别的递进关系,梯度性构建协同育人的小学数学教学体系,探索建立“631”数学教学体系,即(教师占教学目标的60%,家长占教学目标的30%,社会占教学目标的10%),既保证学校教学的主阵地作用,有能够促进家庭和社会有效参与,同时还能够避免家长、社会知识体系的差距,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简言之,教师在设定目标时,要将家长和社会纳入到教学计划实施中,使其成为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参与者,并引导后者建立起育人思维模式,在“双向奔赴”中,实现教学目标。

二、在情感上协同,实现教学“多管齐下”

从“家校社”协同育人转变为“校家社”协同育人,不仅是提法上的变化,更是教学中施教角色的转变。笔者认为,之所以改变提法,原因有三方面。家长层面上来说,部分家长认为教育教学原本就是学校教师的工作,理应由教师全面负责,同时,由于自身工作忙等原因,容易忽视对学生学习的忽视,这时候,教师将作业作为体现家长参与教学的体现,在家长看来增加了负担。从学生层面上来说,家长参与学习,容易被家长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担心家长失望,甚至担心遭受责罚,导致畏难情绪严重。从社会层面来说,硬件方面,普遍存在数学教学的载体不足的问题;“谁家的孩子谁家管”的思想普遍。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情感价值的引导者,激发家长、社会在数学教学中协同育人的情感价值,凸显家长、社会在数学教学中的育人功能,尊重家长对学生数学学习的教育方法,鼓励他们接受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指导方式。同时,教师需要引导家长建立起和孩子高效的沟通方式,让孩子在家庭中实现快乐学习。与此同时,社会应该加大对数学学习氛围的营造,增加数学学习情景化微观场域的打造,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实现小学数学学习情感共融,价值共求,力量共显,教学效果多管齐下。

三、在行动上协同,实现教学“同频共振”

“校家社”协同育人,目的是将教师、家长、社会作为教学的有机统一体,三者之间相互配合、相互作用,有效将教学计划高质量完成。实现教学计划的高质量完成离不开教师、家长和社会在教学行动上的全面配合。

一是量身定制教学计划。在教学中,教师及时发现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学习效果与存在的不足。针对个体差异,教师为学生“量身定制”高质量的学习计划,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沟通学习中的薄弱点,尽可能在课堂解决其学习问题。同时,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与家长进行交流、沟通,力求取得家长的配合,促进学生多时段、多方位掌握知识。

二是建立跟踪反馈机制。家长根据教师的教学计划,作为学生在家庭学习中的延伸和补充,及时了解学生在数学课堂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按照教师给出的家庭教学建议,弥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及时梳理学生在家庭学习的情况,分析学生难以掌握知识要点的症结所在,及时与教师反馈,以此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学习的“再复盘”。

三是突破教学空间限制。在社会育人方面,教师和家长都应有效运用社会资源,延展学生学习的教学空间,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学习、生活学习。比如,在教学加减法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走进超市看看收银员如何收钱和退钱,也可以带领学生前往动物园数一数熊猫、猴子、小鹿、大象的数量,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展开教学,让学生在生活中感悟数学的魅力所在,从而激发对数学的学习兴趣。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