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访 三书 三话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法宝”

■成都东部新区回龙学校 姜晓强

《教育导报》
2023年第88期(总第3853期) 导报三版

随着农村劳动力走进城市,农村出现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开展了以三访、三书、三话为重点的系列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做到每位留守儿童有人帮、有人护、有人爱,使教师真正成为他们情感的知心人,学习的领路人、生活的呵护人,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1 .亲情缺失,性格孤僻。有的留守儿童在内心中会感觉到自己未得到父母关爱与保护,变得格外胆小、懦弱,进而养成了内向心理,慢慢不再愿意与别人交往,导致性格越来越孤僻。即使面对教师的关注与鼓励,也会感到无所适从、无比拘谨,甚至不愿意接受教师的关怀。

2 .心理逆反,无安全感。由于有的监护人对留守儿童过于溺爱,助长了他们的逆反心理。只要遇到不顺意之事,便会盲目怨恨、反抗,甚至行为粗暴。同时,由于父母不在自己身边,缺少安全感,对周围一些事物都充满了质疑,甚至为了一些小事哭闹不停、大打出手。

3 .普遍厌学,埋怨父母。学习时不能及时获得父母帮助,便慢慢丧失了学习热情,最终造成厌学心理,甚至不愿意到学校学习。部分留守儿童认为自己家里贫穷,是父母无用,只能外出做点“体力活儿”。对父母的不理解,导致其对父母产生了怨恨,即使父母回到家中,他们也逐渐疏远父母,造成了情感鸿沟。

4 .缺少沟通,交际障碍。由于无法及时获取父母的帮助与引导,慢慢地就在心中积压了无限烦恼。郁闷难以排解,便呈现出冷淡、拘谨、自卑、孤独等情绪,不愿意与他人进行交流,导致交际障碍越来越严重。

二、“三访、三书、三话”实践

1 .三访,即家访、电话访和生访。家访是教师到留守儿童家中实地调查,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情况、家庭条件。电话访即对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电话沟通,既要了解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方面的看法,又要引导外出父母不要只看孩子的成绩和身体,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及时给孩子心理上的依靠。生访是和留守儿童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性格,驱除他们内心的封闭和不安,给心理健康全面有益的引领。学校强化了教师家访的频率和力度,构建了留守儿童的教育联动机制。三访,让教师真实地通过留守儿童的生活,了解其思想和心理。

2 .三书,即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书、健康教育书籍和书信。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书是对班级内留守儿童,根据不同情况,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计划书,全面把握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同方向,给予及时疏导和引领。健康教育书籍,即在班级内一角,放置儿童健康教育丛书,让他们在零碎时间能够接触到心理健康知识,不知不觉受到教育。书信,即鼓励他们用书信的形式与老师交流,可以用与老师分享自己的快乐,也可以向老师倾诉自己的烦恼和悲伤,通过这种无压力的书信交谈,教师能够及时发现留守儿童思想的波动。三书,让教师及时地掌握留守儿童心理发展历程和方向。

3 .三话,就是和远方的父母视频通话,和老师同学说知心话,在讲台上讲话。每周一次,和家长事先约定好时间,让留守儿童与父母视频通话,鼓励他们向父母倾诉思念,分享学校生活,谈自己的成长和快乐。通话中,可交流一些不愉快的事情,让他们和同学、老师说内心的想法,以便获得开导。在讲台上讲话,是对留守儿童不自信的一种有效锻炼。大部分留守儿童自卑,没有自信。到讲台上讲话,可以锻炼其胆量,还可获得认同和成就感。三话,让留守儿童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此外,学校建立了心理咨询室,帮助留守儿童解开心理困惑,解决心理问题;开设了心理辅导课程,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教育,使心理健康问题得以解决。同时,学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走出心理的阴霾。学校还建立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根据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建立了校园亲情联系站,定期开展心理疏导、亲情联系等活动,让学生有地方说话,使留守儿童“离开父母不乏亲情,留守在家不缺关爱”,让学校成为留守儿童温馨的家。针对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学校及时与家长联系、沟通与交流,提高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共同为其健康心理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促进健康快乐地成长。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