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音乐课如何上?

■泸州市忠山学校 赵小蕾

《教育导报》
2023年第88期(总第3853期) 导报三版

音乐课到底如何上?新课标明确指出:音乐课程内容包括“欣赏”“表现”“创造”和“联系”四类艺术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各类艺术活动,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丰富审美体验,学习和领会中华民族艺术精髓,增强中华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美育是音乐的首要目标。如何在课堂中让学生发现美?音乐具有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丰富的情感等特点,能够影响孩子情绪和成长。音乐课中,老师可根据教材特点,设置一些互动环节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模仿能力。比如在教学《小麻雀》一课时,教材中有小花猫的编创,引导孩子创编出属于自己的歌词。除了小花猫,教师还可以引导孩子创编如小公鸡、小鸭子,以及他们能想到的小动物。在编一编、演一演、唱一唱的过程中,学生既发挥了想象力,又锻炼了模仿能力和表现能力。多次演唱歌曲,比让孩子单一重复唱歌曲更加有趣,孩子也更加容易爱上音乐课。

音乐欣赏是教学难点,怎样才能让孩子们喜欢欣赏课呢?笔者认为,倾听是音乐欣赏的起点,首先,良好的倾听态度、倾听能力直接影响客场的效果,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其次,每一次的倾听都要带着任务听,如果笼统地让学生去听,学生不知道应该听什么。可以尝试让学生听——乐器声、其他的声音、乐曲的速度和情绪。最后,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运动觉等多通道协同活动。

如《森林水车》一课的教学时,先让学生会听出水车有节奏的咚咚声音、水花飞溅的声音、鸟儿的叫声,孩子们听得入迷。然后,再分主题进行听,边听边让孩子想象画面,做一些手势动作,引导学生用双手转动打圈的方式模仿水车转动的主题,引导学生用小鸟振翅的方式欣赏小鸟主题,引导学生用动作律动的动作来模仿小动物主题。听、看、想、做四管齐下,学生在听的过程中也更认真,对乐曲的各个主题印象深刻,知道用不同的动作表示不同的主题,以达到欣赏的目的。

音乐是实施美育的主阵地,音乐学科不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承载着立德树人的育人使命。要将育人目标、课程目标及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融合,教学过程要始终紧扣学科核心素养,时刻不忘美育功能,精心挑选能够有效“达标”的教学素材,并丰富作品内涵与意义。

以《我是少年阿凡提》的教学为例,大多数老师的教学重点是演唱、做一做音乐律动、创编一些动作,整节课就差不多结束了。但仅仅这样是不够的,这节课还要深挖德育目标,通过教学扩展,让学生知道阿凡提是一个勤劳勇敢、幽默乐观、有智慧和正义感的人。课堂上可以启发学生:“如果你看到有人打鸟,有人捉青蛙,你会怎么做?”在实施美育的同时,进行德育渗透,希望学生做像阿凡提一样机智、勇敢、有正义感的人。在常规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审美元素,通过灵动的教学过程、优雅的教学手段,端正学生的行为和品质,达成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目标。

小学音乐教学,要注意教学方式的改变和创新,对不足之处及时调整,每节课都要针对学生的情况随机应变,调整教学方式,德育为先,以美育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