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科相融合 上好爱国主义教育“必修课”

■实习生 高源翎 记者 钟兴茂

《教育导报》
2023年第91期(总第3856期) 导报三版

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面对信息大爆炸的时代,如何利用好学科教学,让爱国主义扎根在学生心中,就显得格外重要,而如何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9月16日在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联合发起和人民日报数字传播有限公司联合举办的新时代大中小学“大思政教育”资源共建签约暨爱国主义教育主题展示系列活动的启动仪式上,教育部基础教育外语教学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四川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董洪丹以外语学科为例,发表了自己的见解。

为什么要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董洪丹认为,这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关。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5月31日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更好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向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优秀文化。要注重把握好基调,既开放自信也谦逊谦和,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而要让世界了解进而理解中国,那么就要积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此,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新时代爱国主义实施纲要》明确指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将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融入学科教材编写和教育教学中,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

在董洪丹看来,爱国主义教育,不是选修,而是必修。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科教学融合,要在“进教材”、“活动化”、“课程化”、“体系化”、“数字化”等5个方面下功夫。

“我们要警惕外语教学读物中,存在外国文化‘霸占’、中华文化‘缺失’、西方意识形态‘倒灌’的问题。”董洪丹指出,一些外语读物以描绘国外事物为主,中国元素必然要更多地进入外语类的教材。他向大家展示了皮影画、卷轴画等画风的绘本,并以小学英语分级群文阅读绘本举例,认为应该在内容中增加中国故事,画风上增加剪纸、水墨画等中国传统画风,让学生在外语读物中也能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在“活动化”方面,近两年来四川省教科院通过“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系列展示活动,让学生和老师都参与到活动展示当中,在过程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到相关知识、强化爱国情怀。“不仅如此,在课堂上也应当注重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董洪丹指出,2023年举办的全国首届“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教学研讨会中就重点探讨了如何推动爱国主义教育课程化发展。

在他看来,人民日报数字传播与四川省教科院的合作,也能够让爱国主义教育向更加体系化的方向发展,此外,在展示方式上,除了传统的绘本,也加入了视频动画展示等数字化方式,让爱国主义教育以多元的形式影响学生。

“不单是中国故事,用外语讲好地域的故事和家乡的故事也是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发展的重要形式。”董洪丹说,以四川为例,在眉山可以用外语讲好三苏故事,在巴中可以讲好红色故事,在资阳可以讲好陈毅故事……

在学术报告的最后,董洪丹提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模式,即“爱国主义教育+学科教学”、“爱国主义教育+教材读物”、“爱国主义教育+素养监测”、“爱国主义教育+品牌活动”、“爱国主义教育+研学活动”、“爱国主义教育+社区活动”,以多样化的形式让爱国主义教育覆盖生活的各个方面。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