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社交力 ,拒绝做“宅童”

本报记者 张文博

《教育导报》
2023年第92期(总第3857期) 导报一版

“孩子天天在家,晚上不睡,早上不起,一天到晚就知道看电视,玩手机,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气死我了!”

在刚刚过去的暑假里,生活习惯不好,不够自律,懒散,没有时间观念,玩游戏,看电视……这些都成了孩子暑假宅家的标签。时间久了,原本活泼可爱、元气满满的孩子,变得眼神无光,拒绝与人交流,情绪总是莫名其妙地低落,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致。对此,北京大学心理学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王明姬从心理学的角度为家长破解“孩子喜欢宅家里,如何提升社交力?”的难题。

宅家危害多

阻碍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孩子喜欢宅在家里?”王明姬为家长列举了以下几个原因:家里呆着舒服,有空调、有水果,有各种各样的零食;家里好玩的东西多,电脑、手机、 iPad、小说、漫画,各种各样的玩具;外面的活动对孩子没有吸引力,公园、博物馆、科学馆,该去的都去过了;孩子没什么朋友,可以呼朋引伴地经常约他出去玩;孩子本身性格内向,不爱出门。

在王明姬看来,除了“舒适是一个家庭的天然属性,不用去改变它”之外,其他都可以适度地进行改变和调整。根据心理学家马斯洛的心理健康判断标准,能够人格完整地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是一项重要指标。人类作为一种社会类生物,长久宅在家中是违反本能的。这样下去会对生理、心理造成严重影响。

因此,作为正处于生长发育期间的孩子长期宅在家里,首先影响到的就是身体健康。户外活动不足,锻炼少了,孩子的体力体能必然下降。假期间,除了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缺乏足够的自然光线对眼睛的刺激,也会增加近视发生的风险。

心理学大量的实验和数据证明,长期宅在家里会让一个人,不仅仅是孩子,包括成年人都会变得情绪低落,容易烦躁,爱发脾气。王明姬举例,前几年因为新冠病毒流行,人们要么被隔离,要么居家办公,很多成年人都经常有压不住火气的感觉,或者在家里呆的时间长了,整个人都提不起精神来。成年人尚且如此,孩子也无法避免。

此外,长期宅家还会影响孩子的人际社交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大量的研究证明,6—12岁是孩子社交技能培养的黄金时期。“良好的社会交往可以让孩子在这个过程当中体会到与同龄伙伴,而不是与成年人打交道的乐趣。”王明姬指出,孩子可以跟同龄人更加充分地沟通交流自己的想法,同时,在社交的过程中慢慢找到自己的社交边界,变得越来越自信。

因此,社交能力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它不仅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认知能力,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

6个关键词

帮孩子树立正确的择友观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选择怎样的朋友对一个人来说极为重要。因此,孩子的交友问题一直是很多父母所担心的。

“孩子有各种各样的渠道去接触到各种各样的朋友,家长不可能像过筛子一样挨个过一遍。”在王明姬看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家长与其帮孩子挑朋友,不如从小就给他灌输好朋友的标准,告诉他什么样的朋友值得真心真意交往,什么样的人压根就不能成为朋友。

和成年人不同,孩子对于友谊的认识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每个年龄阶段都有重叠的部分。“一个7岁的孩子,可能跟那个孩子是短期游戏伙伴关系,可能跟同学是稳定的、亲密共享的、互惠共赢的关系,可能跟其他年级的孩子是单向帮助关系,他的身上会同时存在几种不同类型的朋友。”王明姬提醒家长,不要用成年人的标准帮孩子判定谁可以交往,谁不可以交往。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有自己的评价标准,家长只能去影响,而不是替他做筛选和改变。

怎么帮孩子树立正确的择友观?王明姬提炼了6个关键词,孩子可以依据这个标准来判断身边的朋友是否达标。

第一个标准是亲近。是不是总想和他在一起玩?两人呆在一起的时候,是否开心快乐?第二个标准是尊重。他不会强迫你按照他的意思来做,你不是永远让步的那一个;他不会威胁你说,如果你不听我的,咱们就不是朋友了。第三个关键词是分享。好吃的、好玩的、好的学习用具、好书等等,他都愿意和你分享。

王明姬表示,一二年级的时候,孩子可以按照前3个关键词来挑朋友;到了三年级以后,交朋友不能仅限于吃吃喝喝玩玩,对于朋友的要求得再增加3个关键词。

第四个关键词是关心。既关心你的身体,也关心你的情绪,你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他会主动照顾你;你伤心难过了,他会主动询问你原因。第五个关键词是维护。你受委屈了,他会第一时间站在你面前,帮你伸张正义;如果你做错了,他会私底下告诉你。第六个关键词是守诺。信守承诺,答应做到的事,他肯定能做到;你跟他分享的秘密,他能够帮你保守。

“这6个关键词构成了一把挑选朋友的‘尺子’,孩子拿这把‘尺子’去量一量身边的那些人,谁是真朋友,谁是口头上的朋友,也就一目了然了。”王明姬说。

走出认知误区

创造场景拓展社交网络

关于内向和外向的区别,王明姬也给出了科学的解读。通常来说,我们从孩子的行为特点来区分内向和外向,但这个世界上绝对内向和绝对外向的孩子都极其少见,多数孩子都是内外参半,只是比例和成分不一样而已。

“人们往往对性格内向的孩子有不少认知上的误区。”王明姬说,比如认为内向的孩子不自信,有社交障碍。但其实很多人的身上都存在内向和自信两种特质,内向和自信并不矛盾,也不存在因果关系。

而且内向不是缺点,只是个特点,家长不用总想着去改变他。相比外向的孩子而言,内向的孩子在科学、计算机、心理学、工程、建筑等方面有着外向的孩子难以比拟的学科优势。“内向的孩子,想得深,坐得住,思虑比较周全,更喜欢深度的探讨和对话,他们在从事一些带有研究探讨性的工作的时候,比外向的孩子要更加擅长,做的也会更出色。”

此外,内向的孩子永远内向,这个观点也是错的。“童年内向的孩子有可能通过后天的训练,慢慢变成内外参半或者偏外向的成年人。”王明姬表示,同样,一个不那么内向的孩子,在一个糟糕的环境中,他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少言寡语,不爱与人交流。比如,父母经常争吵,经常对孩子大声斥责,当孩子小的时候对外进行社交,表现得不如父母想象得那么好,就给予负面反馈和负面打击,这些都会挫伤孩子向外进行自我展示的积极性。

因此,想要提升孩子的社交力,首先家庭关系一定要融洽,紧绷的家庭关系会给孩子的性格带来两极化的影响,要么孩子变得沉默寡言,要么孩子变得暴力取向,这两种倾向对于孩子的社交来讲都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是第一步,父母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争执,尤其是骂脏话和动手。

其次,家长可以帮忙创造孩子跟同龄伙伴交往的机会。比如,询问孩子更愿意跟谁做朋友?然后跟对方家长沟通,约着周末一起出来玩。或者创造社交场景,让孩子跟别的孩子交上朋友。

王明姬建议,运动是一个比较好的场景,打羽毛球、篮球、踢足球等多人运动可以推动孩子去发展他的社交网络。除此之外,带孩子参加兴趣爱好班,总有机会遇到一些志趣相投的朋友。“家长要做的就是扮演推手,给孩子创造社交锻炼的机会。”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