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地而坐的“读书人”

■阮丽娟

《教育导报》
2023年第93期(总第3858期) 导报四版

书店里有条不成文的“规矩”——席地而坐,视为对阅读最大的敬意。据我观察,这些席地而坐的“读书人”约分为五类。

一类是尚不识字的幼儿。这类小读书人安静地斜倚在妈妈身上,眼神在妈妈与绘本中间来回穿梭。你看年轻的妈妈用奶音讲故事,丰富的表情、夸张的动作,正带领孩子进入一个奇幻的世界,妈妈一边指着书一边压低嗓音念:“爱丽丝发觉自己现在像根面条似的被不断拉长……”女儿扑闪着亮晶晶的眼睛:“天呐,是不是像从家里到外婆家一样长?”听到故事紧张处也会不自觉的激动起来,这时,妈妈一个噤声的手势就让小女孩冷静下来,乖巧坐好继续听故事。看到幼儿们好奇又沉浸的眼神,我想这对“小读书人”来说应该是充满惊喜的,这是所有奇幻故事的美妙开场。

一类是独自阅读的“小大人”。可别小瞧这些学生们,他们的身边放着一摞书,海绵式吸收不同知识,有《漫画说中国古代史》,有《中国最美的100个地方》,有《契诃夫短篇小说集》,竟然还有《活着》《平凡的世界》,且不论有没有看完这些书,单看其兴趣之广泛、拿书之魄力、思想之活跃,就应当认清这些小大人们远胜于我。我在30岁重读《活着》《许三观卖血记》,才模糊读懂了一些生命的重量,初读只觉得主角太惨,到了而立之年,读过的书才在生活的阵痛中实现闭环,我想这些“小大人”们现在读的书都是一颗颗种子,直到种子发芽,这些书才真正完成了他的使命。

一类是“坐地成佛”的爸爸。与善于讲故事的宝妈不同,佛系老爸会提前把孩子们安排好水、书籍,并与孩子约法三章:“看书自己找,有事问店员。”爸爸通过屏蔽手机及外界的声音来入定,树立榜样,试图引导孩子们沉浸式阅读。当孩子天马行空地问着书里的问题,已经入定的爸爸发挥极致的演技,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手中书。当然,“入定的父亲”很快解除封印,起身去拿《熵增定律》《心若菩提》,两本截然不同的书籍概括了一个父亲的“两种心境”,面对职场要不断提升竞争力,面对家庭必须修炼自己的心性,让自己成为孩子的好榜样。

一类是白发苍苍的老人。倘若你觉得老人家怎可能坐在地上看书?那只说明你蹲守的图书馆太少,时间太短,未看到这世界的“千分之一”。老人家手捧着厚厚的一本书,带着老花镜不时轻捻书页,我疑惑老人家真的能看清吗?走近细看发现竟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印象里的老人爱看养生健康、美食,抑或研究深厚的历史、国学一类的书籍,未料到竟是在近百年龄来品读孤独,“生活中所有的光辉最终都必须孤独地偿还,生活最终将是一个人的旅程。”他以怎样的心情去读这句话呢?如果可以,我也想听一听他们经历的人生,说不定精彩程度不逊色于他们读的书。

书店里的安静是相对的,声音是永恒的,声音似乎只能传到浮躁的耳朵里。而我就是在浮躁与沉静中挣扎的一类人——30岁上下,独自一人来书店寻找工作间隙片刻的喘息与快乐。在书架间徘徊,指尖慢慢划过一排排书名,取出书翻一翻介绍,不合心意的就放回原处,当翻找到一本可心的读物,便两眼放光,好似世界顷刻明亮。我们这类读书人,不挑何种书籍,只求内心的沉静。或重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细细感悟艰难困苦与对人生最质朴的回应;或看李娟的《遥远的向日葵》,去解读细腻的亲情……不管是沉浸式阅读,还是翻看两三页,此刻内心都是丰盈的,心情是愉悦的,就连全身的细胞都是快乐的。

这些席地而坐的读书人,用读书来充实自己,去感知生活中的细节,去发现世界的奇妙,去轻叩心灵的门扉。如果书会说话,它会不会跟隔壁的兄弟说:“猜猜这家伙,今天先拿我,还是你?”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