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评估“体检仪” 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

——四川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探微

◆四川省教育评估院 汪桂琼 杨妙

《教育导报》
2023年第95期(总第3860期) 导报三版

监测,顾名思义,即“监控和测量”。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是对义务教育质量状况的“监控和测量”,即是以一定的测评理论为指导,通过恰当的测量工具对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结果及影响因素加以数量化判断,并反映其相互关系的一种专业活动。其监测结果能客观反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身心健康及其变化情况。深入分析影响义务教育质量的主要原因,能为转变教育管理方式和改进学校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监测不同于传统意义的“考试”。考试是对学生个体学业成绩的反映,监测是通过科学抽样,对区域学生学业质量和身心健康状况客观的、整体的反映,其目的是推动教育质量的提升而非学生个体的学习改进或升学。从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立场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是引导社会树立正确教育质量观的“指挥棒”,诊断区域教育质量状况的“体检仪”,监测结果应用更是区域教育质量提升的“解码器”。

一、为什么要进行义务教育质量监测

首先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政策的需要。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要完善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体系作为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2017年,教育部颁发《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办法》提出:将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有关结果作为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的指标之一。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进一步强调,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加强监测结果运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可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是教育督导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是教育评价的重要内容,是规范义务教育学校考试管理、优化义务教育质量评价的重要手段。

其次是服务教育决策的现实需要。义务教育量大面广、发展不均。长期以来,由于缺乏准确反映义务教育质量状况的客观数据,教育主管部门难以客观公正地对区域义务教育质量做出评价。因此,单纯以学生成绩和升学率为标准来评价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在各地长期存在。要扭转唯分数、唯升学率的不科学教育评价导向,需要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通过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全面真实把握和及时监控区域义务教育质量,科学诊断区域教育问题症结,引领教育改革对症下药,解决新时期义务教育“急盼重难热”问题,积极推动区域教育改革的科学决策,更好地发挥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监督、监控、诊断和改进作用。

最后是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的迫切需要。随着“两基”“普九”等政策的全面落实,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需求日趋强烈,全面提升质量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新时代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五育并举”的时代新人成为教育的主旋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基于新课程标准,坚持能力立意和素养导向,监测内容覆盖德智体美劳全领域,同等关注学生的认知和非认知发展,引导各地树立正确教育政绩观、科学教育质量观、全面育人观,营造良好教育生态。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改革导向。因此,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成为科学诊断教育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

二、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发展历程

21世纪以来,国际大规模教育测评项目影响力逐渐扩大,经合组织( OECD)发起的国际学生评估项目( PISA)引起了国际广泛关注,并推动了部分国家的义务教育改革。

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经历了萌芽期、探索和试点期、建设和完善期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后直到新世纪之初是以督导评估为依托的萌芽阶段。2001年,国家教育督导团下发《关于加强基础教育督导工作的意见》,发出了国家层面计划进行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信号,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迈入探索期。2007年,教育部成立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开展全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试点,为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体系构建打下了坚实基础;2015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印发《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标志着我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正式确立,进入体系建设和完善期。2018年,首份《中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发布,35个县(市、区)成为结果应用实验区,初步形成了“监测—反馈—整改—提升”的工作闭环。2021年,教育部对《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进行了修订,新增劳动教育、心理健康、英语3个学科领域,实现了“五育并举”全覆盖。

三、我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实践

2012年8月,四川省基础教育监测评估中心成立,在重点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省级实施基础上,积极探索省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机制。2021年3月,正式成立独立建制的四川省教育评估院,开始全面启动省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2022年7月,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研发了《四川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方案》,对监测对象、监测内容、监测工具、监测学科领域及周期、监测结果和组织实施提出了具体要求,标志着我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的建立。

截至2023年,我省已完成了语文等8个学科领域的监测,共计51个样本县约4 .7万名学生、1 .9万余名教师和校长参测。2023年4月,正式发布《2022年四川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通过四川省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县反馈问题清单,督促问题整改,充分发挥监测决策咨询、诊断改进功能。到2024年,实现9大学科领域全覆盖,充分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质量评价观。

四、我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下一步探索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是推进教育强省的重要举措。四川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实践相较全国发达省市,还有差距,构建科学有效的教育质量监测体系还需要久久为功。未来,我省将着力以下实践探索。

一是构建覆盖基础教育全学段的质量监测体系。近年来,教育部相继出台的《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等四个《评价指南》,旨在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切实提高全面育人水平,增强学生综合素质。今年,四川省教育评估院以德阳市普通高中学校办学质量监测为试点,取得初步成功。在监测指标研发、监测工作实施、结果反馈运用等方面积累了经验。同时,对全省“三州两市”52个民族县的幼儿园(含教学点)幼儿普通话测试做出了积极尝试。这为下一步覆盖全学段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奠定了实践基础。

二是推动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教育质量监测机构。调研发现,我省市(州)、县(市、区)教育质量监测机构缺失,人员不足,专业不够,市、县两级教育质量监测工作大多被“统考统测”替代,流于形式。为贯彻落实“总体方案”提出“严格控制以考试方式抽检评测学校和学生”的要求,我省在强化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的省级实施的同时,强力推进省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厘清省、市、县三级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体系的功能和定位,分层分类,重点培育一支区域教育质量监测专业骨干队伍,建立健全各级教育质量监测机构。

三是强化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质量监测的深度融合。充分运用多媒体、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逐步开展计算机网络测试、人机交互测试等,建设四川省教育质量监测平台,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监测信息化水平,推动监测工作更加科学高效。采取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监测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的传播推广,推动各地政府和部门、学校和师生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自觉落实教育评价新理念和新要求。

四是深入助推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运用。结果运用是质量监测的“最后一公里”。强化结果运用的协同机制,建立督导、监测、科研、教研、培训、学校等多部门协同联动常态机制。优化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编撰,彻底改变监测报告“看不到”“看不懂”现象,实施监测报告的逐层解读与分层培训。启动建立一批省级义务教育质量监测结果应用示范区、试点校,进一步建立完善监测结果应用制度。通过搭建平台,建立各地监测结果应用交流分享机制、典型案例评选机制、特别是监测结果应用的经验推广机制,促进监测结果运用在地方实践操作层面走深走实,真正助推四川教育高质量发展。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