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写作应成为教师的生活方式

■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教育发展研究院 刘波

《教育导报》
2023年第99期(总第3864期) 导报三版

20多年前,在大学求学期间,魏书生的“边教学边研究”的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自2001年9月从教伊始,我走上了“边教学边研究”的专业成长之路,自然养成了专业写作的习惯。正是因为在专业写作的滋养下,我从新手教师成长为学校的教科室主任,后来又走上了区域教育科研管理和指导的岗位。我觉得,专业写作并不是给教师增加负担,而是助力教师专业成长的“垫脚石”。专业写作应该融入教师的专业生活,像呼吸一样自然。

多年来,我不仅自己坚持专业写作,也带动更多教师走上专业写作之路。我觉得,教师要在专业写作中成长,以下三点值得关注。

◆专业写作是非虚构的,并非另起“炉灶”

尽管专业写作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现实中很多教师对专业写作并没有“亲近感”。有些教师是因为职称评审的需要,不得不写出几篇应付“职评”的文章。这样,一些教师在自认为职称到顶之后,在专业写作上就“封笔”了。有这样的教师,在评上高级职称后,10多年都没写过一篇教育文章。甚至有些人对专业写作非常惧怕,《让教师不再害怕写作》一书中提到:有些教师宁上10节公开课,也不愿意写一篇文章。

有些教师认为教书育人是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能因为写论文影响本职工作,因此就心安理得地拒绝专业写作。教师以这样的理由在专业写作上“躺平”,其实只是一种“偷懒”的理由,毕竟要写好专业文章也是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的。

事实上,专业写作并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可以和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的。教师的专业写作,是非虚构写作,其目的并不是成为作家,而是在专业写作中,进一步厘清自己的思路,及时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把隐性知识显性化,这样的写作自然不会影响本职工作,反而是对本职工作的促进。当然,教师之间的写作水平有差异,有的教师写作水平并不高。但是,只要对专业写作有了正确的认知,在愿意写的基础上,不会写、不善写的技术问题,是可以得到改观的。

教育部2020年制定的《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指导纲要(专业发展)》明确指出,中小学教师要掌握教学叙事、教学反思日记、读书评论、教育教学论文等专业写作的具体形式、方法和步骤,提高专业写作能力。可见,中小学教师要掌握多种形式的专业写作的具体方式,并在专业写作的实践中提高专业写作能力。

◆专业写作需要输入,以“啃读”打开新视界

前些年,《中国教育报》曾刊登过一封教师关于写作焦虑的来信,并开展了“如何帮助教师走出写作焦虑”的大讨论。当时,我也参与了这次大讨论,认为教师要提高专业写作水平,首先需要多阅读。我写的《跳出写作来看待教师的写作焦虑》一文在《中国教育报》的大讨论专题中刊发。我们常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没有大量的专业阅读的滋养,教师是很难写出高水平的专业文章的。我们在现实中也不难发现,有些语文教师写散文的水平很高,但就是写不好语文学科论文和教育方面的文章,这背后是缺乏必要的专业阅读。

很多调查显示,不少教师没有专业阅读的意识,缺乏专业阅读的习惯,这样也导致他们专业写作能力的低下。尽管教师的专业写作水平是在专业写作的实践中提高的,但是没有专业阅读提供养分的话,教师的专业写作就处于低水平勤奋的状态,很难得到真正的提高。

从2018年起,我所在的宁波市镇海区发起了“每月啃读一本书,用心写就千字文”的“啃读挑战”活动,倡导教师多读专业著作,在写读书心得体会文章的历练中提高专业写作水平。不少教师在分享中提到,原先自己没有专业阅读的意识,在书店里看到专业著作都会视而不见,但慢慢地养成了专业阅读的习惯后,才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近年来,很多教师在石中英教授《穿越教育概念的丛林》、钟启泉教授的《课堂转型》、成尚荣研究员的《儿童立场》、李政涛教授的《教育与永恒》、汪瑞林编审的《素养时代的教师专业成长》等专业著作的滋养下,提高了教育理论水平、增强了职业认同,让自己的专业写作更有“理论味”和“逻辑性”。很多教师不仅在各类读书心得体会文章评比中获奖,更是有效提高了学科论文和教育专业文章的写作水平。镇海骆驼中学青年教师励蔚,参加“啃读挑战”以后,认识到以前自己碎片化的专业阅读的不足,开始潜心“啃读”一些专业著作,这给她的专业写作打开新的视角。2021年,她撰写的学科论文成为宁波市唯一获得省一等奖的论文。2022年,她撰写的家访案例在省教科院的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很多教师在交流中提到,形成专业阅读的习惯后,并通过平时写读书心得体会文章的练笔,现在不再害怕写论文了,并且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的等次也高了。

教师的专业写作水平的提高,需要专业阅读的滋养,这一点非常关键。

◆坚持长期性,牢树“精品”意识

正如教师需要一辈子备课一样,作为教师专业生活方式的专业写作,也应伴随教师的一辈子。也就是说,教师的专业写作应坚持长期性。

这里所指的把专业写作作为教师的专业生活方式,并不是每天要花很多时间在专业写作上,也不是非得写出多篇高质量的专业论文,而是要把写作融入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用写作来助力教育教学工作,在写作中促进自己专业成长。

我觉得把专业写作作为一种专业生活方式,可从三个方面去落实。

一是注重写作资源的积累。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要及时积累专业写作的素材。专业写作素材的积累,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及时记录日常思考的火花。由于思考的火花是稍纵即逝的,如果不及时记录就会不复存在。以前很多人都随身带着纸和笔,现在可以通过手机进行记录。第二,及时整理网络、书籍和杂志中看到的相关内容。我们日常在书籍和杂志中看到的相关内容,可以及时拍照并整理。第三,及时记录各类培训和研讨活动中引发的思考。比如我们在参加专业的培训中,听到有感触的内容,可以及时记录。

日常写作资源的积累,需要做定期的梳理,并可以借助云笔记加强管理。我个人所用的是印象笔记,通过印象笔记可以把相关的素材整理并建立链接。印象笔记可实现手机端和电脑端的同步,将各种场景下记录的内容,在电脑上进行进一步的梳理,便于成文、成篇。

二是加强日常的写作练笔。对于学校需要上交的读书心得体会文章、工作计划、工作小结等,很多教师习惯了借助网络的力量。有些人会在下载的内容基础上进行针对性的修改,有的甚至直接“拿来主义”了。现在有了 ChatGPT等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在一些基本内容的写作上,甚至可以“私人定制”。但一定不容忽视:教师的写作能力,需要在日常的写作实践中得到锻炼。比如,写作的逻辑架构、遣词造句、标题凝练等,这样借助日常写作的机会,多练练,既是对工作很好的梳理,更能形成专业写作的成果。如果放弃各种练笔机会,教师的专业写作水平很难真正提高。

三是形成专业写作的精品。在日常积累和日常练笔的基础上,我们需要在一段时间内,好好写几篇专业文章,形成专业写作的精品。比如,一篇高质量的读书心得体会、一篇学科论文、一篇教学案例等。这样相对精品的文章,可参加各类评比,也可去投稿。如果每一位老师,一年能好好写个几篇专业文章的话,那么日积月累,几年下来,必定能享受到专业写作带给自己成长的红利。

(点击大图下载版面PDF)
© 四川省教育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